朝鲜出兵援俄,不是讲义气,是卖命换饭吃。   一万个兵,一个月拿走三千万美金,全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27 14:49:51

朝鲜出兵援俄,不是讲义气,是卖命换饭吃。   一万个兵,一个月拿走三千万美金,全归平壤。   阵亡的,抚恤金照发,但人回不来了。   有关“朝鲜派兵到乌克兰帮俄罗斯打仗”的话题,早成了国际社会的热议焦点,可没人愿意戳破那层窗户纸——这哪是什么同盟情谊,分明是平壤算得门儿清的“卖命生意”。   常年的国际制裁让朝鲜的外汇储备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民生领域的物资供应、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进口,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支撑。   有消息显示,朝鲜每年在能源进口上的支出就占了外贸总额的近三成,而粮食自给率长期维持在70%左右,每年都需要一定量的粮食进口来填补缺口。   三千万美金一个月的“派兵报酬”,对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对平壤而言却是能解燃眉之急的现金流——这笔钱足够支付半个月的能源进口费用,或是让国内粮食储备多维持三个月。   在生存压力面前,所谓的“道义立场”自然要让位于现实利益,毕竟饿着肚子谈同盟情谊,本身就是件不切实际的事。   而俄罗斯这边,自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已损失超过20万兵力,虽然通过动员补充了部分兵源,但训练有素的作战人员仍处于紧缺状态。   尤其是在顿巴斯等关键战场,前线部队急需具备基本作战素养的士兵来填补防线漏洞。朝鲜士兵向来以纪律严明、适应艰苦环境著称,且在轻武器使用和阵地战战术上有着成熟的训练体系,这恰好契合了俄军当前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相比雇佣Wagner mercenary集团,朝鲜派兵的成本更低,且不会像雇佣兵那样出现不听指挥、索要天价报酬的情况,对俄罗斯而言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这场交易的细节其实早有端倪,去年年底就有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出现了大量身着非俄军制服的亚洲面孔士兵,这些士兵的训练科目集中在战壕挖掘、反坦克武器使用等阵地战技能,与乌克兰战场的作战需求高度吻合。   随后有乌克兰情报部门透露,在赫尔松地区的战斗中,捕获的俘虏里有17人无法用俄语交流,只能通过简单的手势和朝鲜语回应,他们随身携带的身份证明文件显示其隶属于朝鲜人民军某步兵师。   而这些俘虏的供词更直接——他们被告知“出国执行特殊任务,每月能获得相当于国内一年工资的补贴,牺牲后家属能拿到十倍于普通军人的抚恤金”。   平壤对这笔“生意”的把控也极为精细,所有士兵的薪酬都直接由俄罗斯方面转账至朝鲜军方账户,再由军方统一分配,普通士兵能拿到的现金补贴其实不足总额的5%,大部分资金都被投入到国内的重点工业项目和军事研发中。   这种“集中管理”的模式既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避免了士兵因私藏资金而出现逃跑或叛变的情况。   有军事专家估算,若朝鲜派遣一万人的部队,一年就能为平壤带来3.6亿美金的收入,这相当于朝鲜去年外贸出口总额的12%,对提振国内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至于所谓的“同盟情谊”,更像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遮羞布。俄罗斯从未在公开场合承认雇佣朝鲜士兵,只是含糊其辞地表示“与朝鲜保持正常的军事合作”;朝鲜则始终否认派兵参战,将前线出现的本国士兵解释为“自愿参战的志愿军”。   这种互相掩护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引发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制裁——毕竟从国际法角度,派遣正规军参与他国冲突属于侵略行为,一旦坐实,朝鲜将面临更严厉的制裁,俄罗斯也会陷入更被动的外交局面。   说到底,这场看似“讲义气”的军事支援,不过是两个面临困境的国家达成的现实交易。   对朝鲜而言,用士兵的性命换取经济发展的资金,是当前困境下的无奈选择;对俄罗斯来说,用金钱换取兵力补充,是维持战场优势的权宜之计。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