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

尔说娱乐 2025-09-27 12:43:33

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首的指挥官既恐惧,又气愤:“从没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 主要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德重恩弘的抗日英雄莫德宏)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时,带队的日军中佐突然僵在原地,手中的望远镜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院子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上百具日军尸体,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尸体全都一丝不挂,而且都没有头颅。 凝固的血液在青石板上结成深褐色的硬块,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几个年轻的日军士兵当场呕吐起来,中佐的脸色由青转白,握着军刀的手不停颤抖。 这场震惊日军的行动,指挥者是国民党138师师长莫德宏。 这位广西籍将领个子不高,但眼神锐利如鹰,左脸颊有一道明显的刀疤,那是早年剿匪时留下的印记。 他的部队以作风强悍著称,在军中有个外号叫"铁骨师"。 莫德宏的军旅生涯始于二十年代的广西。 当时他还是个瘦高的青年,因为家境贫寒投身行伍。 在剿匪作战中,他总是一马当先,有次深夜突袭土匪老巢,他带着一个排的兵力直插敌营,亲手击毙了匪首。 这道刀疤就是在那场战斗中,被垂死挣扎的匪首用匕首划伤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莫德宏率部北上抗日。 138师官兵多是广西子弟,擅长山地作战,但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还是吃了不少亏。 1938年初的池河阻击战,是这支部队经历的最惨烈的一仗。 日军第13师团装备着重炮和飞机,每天天刚亮就开始轰炸。 138师的阵地被炸得千疮百孔,战壕里积满了泥水混着血水。 最危急的时刻,莫德宏把师部指挥所前移到最前沿的战壕里。 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震得掩体顶上的泥土簌簌落下,他却面不改色地在地图上标注敌我态势。 一天深夜,侦察兵报告发现一支日军小队孤军深入。 莫德宏立即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包围。 这支日军小队的指挥官是个狂妄的少佐,在南京战役中立过战功。 被围后他们假意投降,却在谈判时突然发起冲锋。 莫德宏早有防备,下令部队坚决还击。 激战持续到天亮,这支百余人的日军部队被全歼。 打扫战场时,士兵们从一名日军军官身上搜出了南京战役的纪念章。 莫德宏盯着那枚沾血的徽章,脸色阴沉得可怕。 随后他做出了那个震惊四方的决定。 有人劝他按国际惯例处理尸体,但他斩钉截铁地说: "南京城里的百姓何曾受过国际法保护?" 于是就有了寺庙里那骇人的一幕。 这场阻击战持续了18天,138师以伤亡两千多人的代价,成功阻滞了日军推进。 战后打扫战场时,士兵们在废墟中发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记录着日军士兵对"砍头师"的恐惧。 这个外号很快在日军中传开,成为心理战的有力武器。 抗日战争胜利后,莫德宏解甲归田。 但每当有人问起那场战役,他总是沉默以对。 只有一次醉酒后,他对老部下喃喃道: "那些头颅...我每晚都梦见..." 如今明光镇外的寺庙已经重修,但当地老人偶尔还会说起那段往事。 寺庙后院有棵老槐树,据说当年莫德宏就是站在树下下达了那个著名的命令。 树身上深深的刀痕,历经八十多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 历史学者评价这段往事时往往观点分歧。 有人认为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值得商榷,但更多学者指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对侵略者的震慑有其必要性。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成为抗日战争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片段。 每年清明,都有当地人自发到寺庙祭奠。 他们不仅悼念牺牲的中国军人,也超度那些异国亡魂。 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住持说: "仇恨会随时间淡去,但历史不该被遗忘。" 这句话或许是对那段岁月最好的注解。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