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一秀才从菲律宾冒死将一根藤苗带回,没想到,这根藤苗救了无数人,后来竟让中国人口飞速增长到4万万人,至今人们仍离不开它! 冬天街头飘来的烤红薯香味,是不是让你停下了脚步?这个看似普通的食物,背后竟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400多年前,一位福建秀才冒着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偷运回一根不起眼的藤苗。谁能想到,就是这根藤苗,竟然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有个叫陈振龙的秀才。这人挺有意思,年轻时考中秀才,本想通过科举当官,结果乡试考了好几次都没中。人到中年,索性不考了,改行做起了生意。那时候福建人做生意,很多都是下南洋,陈振龙也跟着商船去了吕宋岛,就是现在的菲律宾。 在吕宋岛上,陈振龙发现了一个”宝贝”。当地到处都种着一种藤蔓植物,西班牙人管它叫朱薯。这东西产量特别高,一亩地能收好几千斤,比咱们的稻米小麦强多了。更厉害的是,它不挑地,山坡上、贫瘠的土地上都能长,还特别耐旱。陈振龙一琢磨,这要是能带回福建该多好啊!家乡经常闹饥荒,有了这东西,老百姓就不用挨饿了。 可问题来了,西班牙殖民者把这朱薯当宝贝,严禁外传。陈振龙第一次试着把薯块藏在货物里,结果被查出来了,不光东西没收,还罚了一大笔钱。第二次他把薯藤编进竹篮里,外面糊上泥巴,又被识破了,差点把自己送进监狱。 万历二十一年,五十岁的陈振龙决定再试最后一次。这回他想了个绝招,把薯藤缠在船锚的绳索上,外面裹上麻布,再涂上厚厚的柏油。就这样,在海上颠簸了七天七夜,终于把这根救命的藤苗带回了福州。 巧的是,陈振龙回来那年,福建正好大旱,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不行。他儿子陈经纶赶紧向巡抚金学曾报告了这事。金学曾一听,立马让他们试种。结果四个月后一挖,好家伙,大的像拳头,小的像胳膊,味道还挺甜,能当饭吃。金学曾当即下令全省推广,福建的饥荒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老百姓感激金学曾的推广之功,把朱薯改名叫”金薯”。又因为是从”番邦”来的,也叫”番薯”。这就是咱们今天说的红薯、地瓜。 陈振龙去世后,他的子孙们继续干这件事。曾孙陈以柱把番薯推广到浙江,五世孙陈世元都八十岁了,还亲自跑到山东、河南去教人种番薯。他还写了本《金薯传习录》,把种植方法都记下来了。陈世元的三个儿子更是利用经商的机会,把番薯带到了河北、北京一带。就这样,陈家七代人,用了170多年时间,让番薯在全国遍地开花。 番薯的推广带来的影响太大了。明朝时中国人口也就一亿左右,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竟然突破了4亿!为啥?因为番薯产量高,原来养活一个人的地,种上番薯能养活好几个人。而且很多原来不能种粮食的山地,现在都能种番薯了,可耕地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老话说”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意思就是荒年的时候,十个人里有七八个是靠番薯活命的。 如今咱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番薯生产国,年产量占全球的80%。从街头的烤红薯到餐桌上的各种薯类美食,番薯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你家乡都是怎么吃番薯的?最喜欢哪种做法?欢迎留言分享你和番薯的故事!
明朝的刘瑾能坚持那么久也是个狠人[吃瓜]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