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霹雳15虽然打下了阵风,但是不代表中国武器比西方先进,阵风是输在了没有体系支持。 新加坡媒体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故意把武器性能和体系支持对立起来,却无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先进武器是构建有效作战体系的基础,而体系是让先进武器发挥最大效能的保障。 歼10C和霹雳15能击落阵风,恰恰证明了中国武器不仅性能过硬,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作战体系让这些武器如虎添翼。巴基斯坦空军的实战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用歼10C配合预警机和数据链,实现了"静默接战",让阵风的电子战系统完全失效。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可不是光靠几件先进装备就能模仿得来的。 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进程早就跳出了单纯比拼装备参数的阶段。我们构建的"空警-500预警机+歼-20+歼-16+歼-10C"的作战体系,已经实现了从单机性能到体系效能的跨越。这套体系能实时共享战场信息,快速分配作战任务,让每架战机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相比之下,北约的作战体系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层面,各军种之间的协同经常掉链子。乌克兰战场上F-16被击落的案例就暴露了这个问题——北约提供的战机被阉割了关键数据链功能,飞行员只能靠肉眼和雷达孤军奋战,这哪是现代空战该有的样子? 说到武器性能,歼10C和阵风的对比数据更是打脸新加坡媒体的论调。歼10C的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比阵风远40%,霹雳15导弹的不可逃逸区是"流星"导弹的1.6倍,电子战系统还能压制阵风的SPECTRA系统。这些硬指标可不是靠"体系支持"就能弥补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工的迭代速度让西方望尘莫及——从涡扇-10B发动机到KLJ-7A雷达,我们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突破。这种持续创新的能力,才是中国武器真正领先的地方。 体系作战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支撑。中国完整的产业链让我们能快速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实战装备,而西方军工企业受制于官僚主义和成本控制,往往要拖上十年才能列装新装备。 巴基斯坦空军从接收歼10C到形成战斗力只用了9个月,而印度接收阵风却花了6年,这种效率差距背后反映的正是体系能力的差异。现代战争拼的是"发现-决策-行动"的速度,中国通过信息化建设把这个循环压缩到了分钟级,而西方还在用小时级的标准流程。 新加坡媒体故意忽视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中国的发展模式让武器和体系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不是先造武器再补体系,而是同步推进装备研发和体系建设。歼20研发时就考虑了与预警机、无人僚机的协同,霹雳15导弹设计时就嵌入了数据链功能。 这种"装备即体系"的思路,让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呈指数级增长。反观西方,F-35的"联合全域作战"概念喊了十几年,至今连基本的互操作性都没解决,这种纸上谈兵的体系能有什么战斗力? 说到底,新加坡媒体的论调暴露了某些人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认知还停留在"山寨模仿"阶段。他们看不到中国在体系化作战上的创新突破,更理解不了"装备+体系"产生的化学反应。 中国军队的进步不是靠某个单项技术,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全面升级。从单兵数字化到全域联合作战,我们正在书写现代战争的新规则。等到哪天新加坡媒体能看懂这些门道,他们才会明白:不是阵风输在没有体系支持,而是中国用体系化作战重新定义了空战的标准。
为什么F22击落热气球后,东大就不再韬光养晦了?2023年底中美热气球事件,F2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