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争光却惨遭郎平弃用!选择投奔土耳其的王一梅,如今生活怎样?她是中国女排的标志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6 15:44:04

为国争光却惨遭郎平弃用!选择投奔土耳其的王一梅,如今生活怎样?她是中国女排的标志性人物,以强劲扣球闻名国际赛场,多次助队伍赢得荣誉,却在职业生涯关键期被郎平从国家队排除在外,无奈转战土耳其联赛,这段转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王一梅的命运会就此沉寂,还是迎来新篇章?   2023 年冬,辽宁华君女排俱乐部的会议室里,王一梅穿着干练的深色西装,手指在青训计划表上滑动:“明年要重点选拔 14 - 16 岁的潜力球员,尤其是力量型主攻,咱们得把基础技术打磨扎实。” 她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里透着对排球事业的执着,很难想象,这位如今运筹帷幄的俱乐部管理者,曾在十年前因落选国家队,一度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 而她从赛场主力到海外征战,再到转型管理的人生轨迹,恰是中国女排一代球员坚守与突破的缩影。 时间拉回 2012 年,当郎平接手中国女排后,公布的新一期国家队名单中没有 “王一梅” 的名字。 彼时的她,刚在 2011 年世界杯上留下 “89 公里 / 小时重扣砸晕木村沙织” 的名场面,却因腰伤反复、移动速度未能达到新战术要求,遗憾落选。 “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着墙上的奥运海报发呆,甚至想过要不要退役。” 后来王一梅在访谈中回忆,是辽宁队教练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你的力量和经验,在任何赛场都有价值。” 正是这份不甘,让她做出了远赴土耳其联赛的决定。   2013 年,王一梅加盟土耳其布尔萨体育女排,开启海外征程。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战术体系差异让她备受挑战。 土耳其联赛注重快速攻防,与她习惯的 “强力主攻” 打法不同,她不得不调整扣球时机,加强后排防守。 为了融入球队,她每天提前 1 小时到训练场加练一传,晚上对着录像分析对手防守弱点,甚至请翻译逐句翻译教练的战术指令记在笔记本上。 那个赛季,她场均贡献 18.6 分,帮助球队闯入联赛四强,还当选了两次 “单场最佳球员”,用实力打破了 “离开国家队就不行” 的质疑。 海外历练不仅让她重拾信心,更让她学会了从战术视角思考比赛,为后来转型管理埋下伏笔。   回溯王一梅的球员生涯,“体重与伤病” 始终是她绕不开的挑战。她因天生骨架大、力量足,从小就面临体重超标的问题。 为了符合国家队选材标准,她曾在两个月内通过 “节食 + 高强度训练” 减掉 36 公斤,甚至因过度减重导致低血糖晕倒在训练场。 好不容易控制住体重,2007 年脚踝韧带撕裂又让她停训半年,康复期间她坐着轮椅也要去训练场看队友训练,手里还攥着战术板模拟扣球路线。   而王一梅真正被球迷记住,始于 2006 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当时 20 岁的她,凭借 “力量大、点高” 的标志性扣球,多次打破对手防线,外国媒体直呼她为 “郎平第二”。 2005 年正式站稳国家队主力位置后,她用一个个强力扣球,成为中国女排 “黄金一代” 退役后过渡时期的核心进攻点。 即便在 2010 年蔡斌执教期间,要求她转型 “全面型主攻” 参与接发球时,她也咬牙克服短板,虽然过程艰难,但从未放弃对赛场的热爱。   2016 年,王一梅从土耳其联赛回国,重新加盟辽宁女排。此时的她,伤病已让巅峰状态不再,但经验依然是球队的宝贵财富。 2017 - 2018 赛季,她在关键场次多次贡献 “绝杀扣球”,帮助辽宁队获得联赛亚军。2020 年,32 岁的王一梅正式宣布退役,却没有离开排球领域; 而是转型担任辽宁华君女排俱乐部法人代表和执行董事。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完善青训体系:建立 “球员健康档案”,聘请专业体能教练指导青少年球员科学训练; 如今的王一梅,虽然不再站在赛场上扣球,但依然在为排球事业发光发热。她主导的青训计划已培养出 3 名入选国青队的球员,俱乐部在她的管理下,连续两年盈利增长。 闲暇时,她还会去训练场指导年轻队员扣球:“力量要从腰腹发出来,手腕要控制好方向。” 看着孩子们认真训练的身影,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个为了梦想,在体重与伤病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在海外赛场上证明自己,最终在新的岗位上延续热爱的 “强力主攻”。 王一梅的故事,从来不是 “落选国家队就沉寂” 的悲剧,而是 “在哪都能绽放光芒” 的励志篇章。 从 “郎平第二” 的赞誉,到海外征战的坚韧,再到俱乐部管理的担当,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总能在人生的不同赛场上,交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主要信源:(环球网——郎平为什么不要王一梅 思虑背后显魄力)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