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美国彭博社有一则报道,报道说,中国商飞把C919大飞机今年的交付目标砍掉了三分之二,原因直指美国7月突然停止发放出口许可。 消息的核心指向美国 7 月停止发放的出口许可。懂行的人都清楚,问题出在 C919 的 "心脏" 上。这款大飞机搭载的 LEAP-1C 发动机,由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集团合资生产,单台采购价就超过 1000 万美元,占整机成本的四成左右。 没有发动机,再精密的机身也只能停在总装线。商飞并非没有准备,此前储备的发动机能支撑生产到明年初,但长期断供的风险实实在在。 除了发动机,C919 约六成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像霍尼韦尔的飞控系统、通用电气的航电设备等都涉及美国技术,一旦限制范围扩大,供应链压力会进一步加剧。这也是交付目标不得不调整的关键原因。 这场变动早有苗头。美国暂停出口许可被视作对相关资源管制的反制,这种博弈并非首次上演。几年前美国就曾考虑拒绝发动机出口许可,最终虽未实施,却已敲响警钟。 业内一直在算一笔账:C919 当前国产化率约六成,机身、刹车系统等环节已经实现自主,但剩下的四成全是硬骨头,发动机正是最关键的一块。 压力下的突围已经展开。中国航发集团的 CJ-1000A"中国心" 正在加速推进,这款专为 C919 量身打造的发动机,采用第三代单晶涡轮叶片,能扛住 1800℃的高温,油耗比进口型号还低 15%。 目前已经在运 - 20 平台完成 500 小时高空试飞,计划年底前装机 C919 开展验证,若进展顺利,2027 年就能通过适航认证。 产业链的支撑也在跟上。航发动力建成了国内首条大涵道比发动机智能总装线,今年产能目标 50 台,未来三年将提升到 200 台。 钢研高纳的第四代单晶合金、应流股份的 3D 打印涡轮叶片,这些核心部件的突破,让国产发动机量产有了底气。 不仅是动力系统,中航电子的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处理速度能达到 1.2 万亿次 / 秒,已经在试验机上完成试飞,替代进口后成本能降三成多。 国际合作的缓冲空间也在保留。法国赛峰集团在华航空业务营收占比达 18%,还在国内建了发动机装配线,初期年产能 50 台,2027 年计划扩到 300 台。 欧盟航空安全局已经完成 C919 首轮符合性试飞,为供应链稳定留了余地。俄罗斯也主动表示,可提供 PD-14 等型号发动机作为备选。 市场的信心并没有动摇。目前 C919 的订单已经突破 1500 架,国内三大航司就订了 300 架,国外航司也有订单落地。 商飞的二期生产线正在建设,预计 2027 年投产,届时产能将进一步释放。更关键的是,国产化替代每推进一步,大飞机的 "抗风险能力" 就强一分,一旦发动机问题彻底解决,国产化率能提升到 90% 以上。 从机身材料到航电系统,从储备订单到产能规划,C919 的突围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跃升。这场因出口限制引发的交付调整,更像是一次压力测试。 你觉得 "中国心" 能提前实现量产吗?国产大飞机还需要在哪些环节加把劲?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王金平这次力挺郑丽文算是做对了,昨天,郑丽文也去了高雄拜票,受到热烈的欢迎。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