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号,俄罗斯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一句话直接炸了锅!他表示俄罗斯已经向中国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合同。 当地时间 9 月 24 号佩斯科夫口中 “史无前例的合同”,正是谈了近二十年的中俄蒙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这份协议落地的背后,藏着欧亚能源版图重构的密码,而拖了这么久的症结,确实全在价格和路线这两个硬骨头里。 先说说价格这道坎,早年俄罗斯对天然气报价的底气可不是一般足。2015 年项目刚提构想时,俄罗斯给中国的报价高达每千立方米 265–285 美元,虽说比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欧洲国家的价格低些,但中国根本不买账,直接把价格压到了 120–130 美元区间。 这可不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时中国已经和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稳定的天然气合作,手里有替代选项自然有议价权,而俄罗斯那会儿还攥着欧洲市场,2021 年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进口份额高达 40%,高峰时通过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每年就有 1500 亿立方米,占对欧出口的 70%,有欧洲这个 “大客户” 托底,自然不肯轻易让步。 这种拉扯一直持续到俄乌冲突后才出现转机,西方制裁让俄罗斯对欧出口断崖式下跌,2023 年市场份额跌到 18%,2024 年原油出口更是接近清零,这下不得不转头向东看。 最终双方敲定用一套基于市场变量的公式定价,既没按俄罗斯坚持的 “西伯利亚力量 1 号” 标准,也没完全满足中国的折扣要求,算是给了彼此台阶,按当前 260 美元 / 千立方米的价格算,中国每年要支付超 270 亿美元,但换来了 30 年的稳定供应,这笔账其实很划算。 路线之争则比价格战更绕,本质是三国利益的反复权衡。最初就定了过境蒙古国的方案,毕竟这条路线全长约 2600 公里,能直接到中国东部能源需求旺盛的地区,建设成本还低,可蒙古国的态度却一直摇摆。 这个不靠海、经济全靠卖矿产的国家,一边想赚过境费,一边又搞 “第三邻国” 策略,想拉着美西方制衡中俄,不仅反复提高过境费要价,还提出要引入西方企业参与建设,摆明了想坐地起价。 中俄没办法,只好琢磨过境哈萨克斯坦的替代方案,可仔细一算才发现行不通,哈萨克斯坦现有的管道早被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占满了,根本没多余运力,而且管道只能接到中国西部,可西部管网已经成熟,未来需求增长核心在东部,等于花冤枉钱绕远路。 转机出现在 2024 年,哈萨克斯坦抛出替代方案让蒙古国慌了神,再加上美国签了《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却没给实质援助,反观中俄占了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大部分,现实利益面前,蒙古终于松口,承诺不引入第三方干扰,还能每年稳拿 10 多亿美元过境费,这才把路线问题彻底敲定。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谈判落地,真正的分量确实不在生意本身,而是欧亚能源格局的重新洗牌。对俄罗斯来说,这是能源战略东移的关键一步,“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每年 500 亿立方米的输气量,刚好能补上对欧出口的缺口,要知道 2021 年俄罗斯对欧输气 1560 亿立方米,2024 年只剩 544.5 亿立方米,有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就算西方制裁再严也不愁能源卖不出去,未来俄对华天然气年供应量将突破 1000 亿立方米,彻底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对中国而言,这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能实实在在优化能源结构,而且管道 2029 年投产后,能直接输送到东部天然气化程度低的地区,和西部现有管网形成互补,大大提升能源安全系数。 至于蒙古国,除了每年 10 多亿美元过境费,管道建设还能带动就业和基建,再加上同步推进的中蒙俄铁路,未来每年能拉动三国贸易额增长 15% 以上,等于靠一条管道搭上了中俄发展的快车。 更关键的是这背后的战略绑定,俄罗斯有资源,中国有市场和资金,蒙古国提供战略通道,三方各取所需形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 要知道 136 亿美元的项目造价由俄气承担,中国提供长期财务保障,蒙古负责过境安全,这种模式根本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之前欧洲靠俄罗斯天然气建立的能源平衡被打破后,一直想靠美国 LNG 和卡塔尔气源补缺口,可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一落地,欧亚能源的重心就明显向亚太倾斜,俄罗斯不用再看欧洲脸色,中国减少了对远途 LNG 的依赖,蒙古也找到了稳定的经济支柱,这盘棋下完,欧亚能源的游戏规则确实得重新写了。
俄罗斯的命脉并不在俄罗斯,俄罗斯的死穴只有一个,就是中国,一旦中国稳固,俄罗斯的
【1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