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年,23岁王昭君嫁复株累,新婚夜,王昭君却迟迟不肯洞房,只见她:肩头耸动,小声啜泣,表现得极为娇艳。 史书记载,这一天,匈奴新单于复株累掀开她的帐帘时,看见的不是抗拒的怒容,而是一个汉家女子蜷缩成团的脆弱。 他没急着靠近,只说了句生硬的汉话。 “我知道你不想来。” 这句话,让王昭君的哭声更轻了些。 王昭君的故事,要从十三岁入宫那年说起。 湖北秭归的山水养出了她的灵秀,却没料到,一入长安宫墙,她的容色成了原罪。 画师毛延寿的笔锋一歪,故意将她的美貌藏进画卷褶皱里。 三年间,她只在掖庭扫过落叶、洗过宫灯,连皇帝的龙袍角都没碰过。 人生的转变出现在公元前33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求亲,说要“世世代代与汉为好”。 宫人们私下议论:“去匈奴?那是嫁个半老头子,一辈子见不着爹娘。” 可王昭君听见消息,连夜写了血书呈给掖庭令。 因为她不想在深宫耗到白发,更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当块“砖”,把汉匈的墙垒得更牢些。 她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汉元帝第一次见她,是在送亲的车驾前。 她裹着大红斗篷,鬓边斜插一支木簪,却比宫里所有戴珠翠的妃子都亮。 元帝拍着车辕叹:“早知如此,该留你在宫中。” 可早已尘埃落定。 话音未落,车轮已碾过咸阳道,驶向漠北的风沙。 待王昭君到了匈奴,呼韩邪单于比她想象中更温和。 他懂中原礼节,为她设了单独的毡帐,还让人学做黍米饭。 两年里,王昭君没把自己当“和亲工具”。 她教匈奴妇人纺中原的细绢,教牧民辨五谷种子,甚至用树枝在地上画格子,教孩子们认“昭君”二字。 呼韩邪常蹲在她帐篷外听,听她讲长江的水,只说一句:“有你在,匈奴的冬天没那么冷。” 他们生了个儿子,取名伊屠智牙师。 小婴儿的啼哭声里,王昭君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在草原扎根了。 命运的转折来得太急。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病逝。 消息传到毡帐时,王昭君正哄儿子睡觉。 她攥着儿子的襁褓,突然想起入宫前母亲说的话:“嫁人生子,最怕半道被抛。” 可更残酷的在后面。 因为,匈奴贵族还有着“收继婚”的祖训。 “单于的妻子,该由长子继承。” 所谓“收继婚”,是匈奴维系血脉与财产的规矩。 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侄子娶婶母。 这不是私德,是整个部落的生存逻辑。 只有让女人留在家族里,牛羊、草场、权力才不会外流。 复株累单于三十岁,比王昭君大两岁。 他是呼韩邪的长子,跟着父亲处理过十年部落事务,早听说过王昭君生的好。 他先派了使者去问:“你想回汉朝吗?” 王昭君连夜写了三封帛书。 第一封给汉成帝,说自己“思乡成疾,愿归汉土”。 第二封给呼韩邪的旧部,托他们照顾儿子。 第三封给复株累,只说“若必须留,我当尽力”。 可汉成帝的回信十分冷酷:“若允王嫱归汉,匈奴必疑我朝轻诺,恐边境再起烽火。” 那夜,王昭君抱着儿子的布老虎哭了半宿。 新婚夜的哭声,到底还是软了。 复株累没强迫她。 他学汉话,把“阏氏”叫成“昭君”。 王昭君慢慢松了心防。 她不再躲着复株累,反而教他认中原的字,给他讲“关关雎鸠”的诗。 复株累听得入神,说:“原来汉人的情话,比匈奴的酒歌还甜。” 他们又生了两个女儿。 大女儿须卜居次嫁了匈奴贵族,小女儿当于居次成了汉使的常客。 王昭君常带着她们回汉朝“探亲”,其实是借机给汉廷带匈奴的皮毛,给匈奴带中原的丝绸。 边境的市集又热闹起来,往来贸易就没断过。 这一过,就是十一年。 史书没写她是否彻底放下了乡愁。 但能确定的是,当复株累在她帐前念匈奴的谚语“草原的水,养百种花”时,她会笑着接:“汉朝的土,种千顷粮。”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病逝。 这一次,王昭君没再写信求归。 她对两个女儿说:“你们的路,自己走。” 没人知道她最后一刻在想什么。 她去世后,汉匈的和平又延续了近三十年。 直到王莽篡汉,撕毁盟约,两族才再起刀兵。 后世有人写王昭君“大义赴胡”,有人说她“青冢长留”。 可剥开这些标签,她不过是个被命运推上风口的中原女子。 她怕过风沙,想过爹娘,为新丈夫的“继承”哭过整夜。 她的伟大,从来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在“必须牺牲”时,依然选择把个人的痛,熬成两族的安。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听说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和亲,还比较憋屈,王昭君:不懂别瞎说)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