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议给1.3亿农村老人多发一点养老金,却遭到反驳“他们没有交过社保,给他们发200养老金已经属于关照了!”我觉得,讲这话的人,真的是既蠢又坏! 当下,中国有 1.3 亿农村老人正面临着养老困境,他们每月仅能领到 200 块钱的养老金,甚至有不少老人连这 200 元都拿不到,基本生活根本难以保障。 这惨淡的现实,迫使多少年逾六旬的农民,不得不拖着老迈之躯外出打工,只为那能勉强糊口的微薄收入。 可是,总有一些人冷言冷语,大放厥词:“他们这叫活该,谁叫他们年轻的时候不交社保!” 这般言论,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人心,更暴露出说话者的浅薄与冷漠。 他们哪里知道,如今农村 60 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是 50 后和 60 后那代人,他们的人生,是一部写满奉献与牺牲的史诗。 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到 2006 年农业税的彻底取消,这长达 30 年的岁月里,他们年复一年、毫无怨言地缴纳公粮。 除了公粮,还有那沉重的“三提五统”如大山般压在他们肩头。“三提”,即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这三级费用。 “五统”,涵盖教育费、优抚费、交通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这五项费用。每一项费用的缴纳,都让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上世纪 90 年代,一个五口之家每年要缴纳的费用高达 300 多人民币。而当时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也才 300 元左右。 这意味着,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三提五统”费用,就相当于一个上海职工一个月的收入。如此鲜明的对比,足以看出农民的负担重如泰山。 而且,他们还要无偿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修水库、修公路、修大坝,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奔赴哪里。 就拿著名的红旗渠来说,河南的农民们没日没夜地赶工,他们用一把把铁锹,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了 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 那是一条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就的“生命渠”,它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难题,更成为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当时全面农民响应号召,仅仅 10 年的时间,就无偿修建了水坝 8.6 万座,灌溉渠道 480 万公里。 这些基础设施,如同国家的血脉,为社会的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社会贡献了接近万亿的财富。 2000 年以后,这批人逐渐迈入中年,又背井离乡涌入城市,以低于城镇职工 30%的工资,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建起了一座座摩天大楼。 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弯曲的脊梁,撑起了城市的天际线,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怎么能说他们没有交过社保呢?他们的奉献,早已深深镌刻在国家发展的丰碑上。 更别提他们对土地的贡献了。从 2008 年到 2020 年,全国征地面积累积达到了 4500 万亩。而补偿呢?一亩才几万块。可同期城市的土地出让价却超过百万。这巨大的差距,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将农民的付出与回报无情地分割开来。他们守着土地一辈子,最后却只能得到微薄的补偿,这公平吗? 如今,农村 60 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超过半数仍旧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每天顶着烈日劳作超过 5 个小时。 他们不是不想安享晚年,而是那每月百八十块钱的养老金根本不够生存。如果不咬牙硬扛,不向子女伸手,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些农村老人除了养老的困境,还面临着传承的压力。 他们 90 后的子女正好赶上了房价最高的时候,多少父母掏空了一辈子的积蓄给孩子交了首付。紧接着这两年房价下跌,有的是首付跌没了,有的跌得只剩下首付。 孩子背着 30 年的房贷,还得给自己农村的爹妈借钱养老。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代压着一代,让整个家庭都喘不过气来。 这实在让人痛心疾首,让人不禁想问:难道他们当年交的农业税、交的公粮、参加的义务劳动、修建的水库公路,都换不来一个不需要每个月向子女伸手要钱的安稳晚年吗? 在我看来,给农村老人增加养老金,绝不是一种施舍,而是在偿还历史的债。他们一代人吃了两代人的苦,不该在晚年还为了几百块钱而发愁! 把农民缴农业税的年限视同社保缴费。这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公平的追求,更是对良心的拷问。 那些对于提高农民养老金阴阳怪气的声音,可能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这片土地的沧桑,没有看到农民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坐在舒适的房间里,敲着键盘,轻描淡写地否定农民的付出,却从未想过,如果没有农民的奉献,国家的发展从何谈起? 如果对他们的贡献选择性遗忘,这实质上是一种背叛,是对这片土地、对这群人的不公! 农村老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社会的基石。他们用一生的辛劳和奉献,撑起了国家的发展,我们绝不能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他们值得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有人提议给1.3亿农村老人多发一点养老金,却遭到反驳“他们没有交过社保,给他们发
乐菱说社会
2025-09-26 10:24: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