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9月25日已恢复运行,但从西方媒体的嘲讽当中,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不能光有胡萝卜。 英国《经济学人》9月份以《中欧班列在波兰遭遇“硬刹车”》为题嘲讽中国的脆弱。 波兰以“俄白军演+无人机越境”为由,9月12日起关闭与白俄铁路口岸,中欧班列主线瘫痪,马拉舍维奇口岸约90%中欧班列是入欧必经之路,关闭导致 300余列列车滞留、数万标箱积压,每周损失数亿欧元, 涉及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高时效货物 。 《经济学人》等外媒列出中欧班列三大“弱点”。 1. 通道脆弱性 中国在欧洲铁路通道上过度依赖波兰,缺乏足够的地缘纵深与替代方案,一旦出现政治摩擦,易被“锁喉”。 2. 经济效益质疑 多家西方媒体反复强调中欧班列长期依赖政府补贴,未能实现盈利,被批为“赔本赚吆喝”的形象工程。 3. 战略被动性 面对口岸关闭,中国更多是事后寻求替代线路,推进跨里海走廊、北极航线等替代方案 ,北极航线需破冰船,成本高、季节性强 ,评价为“被动应对,而非主动掌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波兰逼迫中欧班列改道立即带来了严重恶果。 一,物流成本上升,海运成本约为铁路2倍,空运约5倍以上;绕行芬兰、拉脱维亚等成本再涨20%-30% 。标准箱海运从约4000美元涨至8000美元;某车企空运单箱运费由3000欧元升至1.2万欧元 。 第二,运输时间延长 ,铁路30-40天,海运60天,绕行多2-3周。 圣诞用品、时尚等季节性商品错过欧洲销售旺季, 第三,供应链中断 ,欧洲车企35%精密部件依赖班列,缺件致减产或停产 ,德、捷等整车厂面临停摆风险。 第四,订单与违约 滞留产生仓储、箱使费;无法按时交付需赔违约金 武汉汽配企业因受潮单笔损失4000万元 。 资金压力增大 ,周期延长、费用增加,资金周转受阻 ,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上升 。 第五,市场与信誉受损 ,延迟交付影响客户体验,削弱竞争力 跨境电商平台如Temu、Shein等口碑受冲击 。 短期看,四季度旺季利润空间将被压缩;中长期若通道持续受阻,部分欧洲市场份额可能被东南亚、墨西哥等替代供应链抢占。 因此,企业应尽快构建海、铁、空多元物流体系,并考虑在欧洲临近市场布局本地化生产,以降低对单一通道的依赖。 《经济学人》及部分西方媒体将此次事件解读为“地缘政治战胜物流”的典型案例,认为中国在中欧班列项目上虽实现了规模扩张,但在关键节点掌控力、经济效益和通道安全上仍存在明显短板,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对欧洲个别国家的依赖。 波兰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的力量远不是中国的对手。但是他就敢掐断中欧班列,虽然这场危机已经度过去了,保还是给中国带来巨额损失,而中欧沿线的各个国家以后是否也会效仿波兰?只要有风吹草动,马上掐断中欧班列以此来要挟中国,这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个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怎么办?在这个丛林法则的国际关系中,中国一向秉持的鲜花,胡萝卜外交在面对强盗时真的有用吗?
中欧班列9月25日已恢复运行,但从西方媒体的嘲讽当中,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不能光有胡
净亭论点
2025-09-26 08:40: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