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法国航空巨头达索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特拉皮耶公开宣布,公司已准备好

寡之 2025-09-25 17:53:53

9月24日,法国航空巨头达索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特拉皮耶公开宣布,公司已准备好“单干”,独立研制第六代战机,并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德国不满。这暴露出欧洲防务合作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各国在技术主导权、产业利益分配和战略自主性上的博弈远未解决。 从技术层面看,法国若独立研发六代机将面临双重压力。达索虽拥有“阵风”战机的研发经验,但六代机需突破隐身性能、人工智能集成和无人僚机协同等尖端领域。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法国2025年国防研发预算仅占GDP的1.8%,远低于美国3.5%的水平,而六代机研发成本预计高达1500亿欧元。更关键的是,欧洲航空工业供应链高度依赖美国技术,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难度极大。 德国的困境同样深刻。尽管柏林计划与英国、瑞典或美国合作,但其军工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虽在无人机领域有所建树,但缺乏整机研发经验;西门子与MTU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仍落后于美法10-15年。若转向美国F-35项目,德国将面临技术依赖加深和产业空心化风险——目前德军现役35架F-35的维护成本已占空军预算的27%。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85年法国退出“未来欧洲战斗机”计划后,耗时12年独立研制出“阵风”,但代价是高昂的研发成本(单架造价超1.5亿欧元)和市场份额萎缩——目前“阵风”全球订单仅278架,不足F-35的三分之一。这种“单干模式”虽能保持技术主权,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导致欧洲防务工业整体竞争力下降。 个人认为,欧洲六代机困局本质是政治意志与经济现实的冲突。各国既想通过自主项目争夺战略话语权,又缺乏承担风险的政治魄力。若不能建立跨国的联合研发基金和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所谓“战略自主”终将沦为空谈。当前更现实的路径可能是“有限合作”——在基础研究、标准制定等非敏感领域保持协作,而在核心技术环节保留自主权,但这需要各国领导人超越短期利益考量。

0 阅读:14

猜你喜欢

寡之

寡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