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开玩笑,如今我国正在面临“缺驴”危机,驴的存栏量远低于市场需求,驴产品价格不断

叁号知识局 2025-09-25 17:08:33

没开玩笑,如今我国正在面临“缺驴”危机,驴的存栏量远低于市场需求,驴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因驴肉价格一再升高,部分诚实守信的店家甚至直接把店内商品变更为“马肉火烧”。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月22日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了我国缺驴一事: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   “牛马都不缺,就缺驴。”这句话乍一听像是段子,实际上却是中国畜牧业如今的真写照。   谁能想到昔日农村院子里常见的毛驴,如今竟成了稀罕物,甚至让不少人感叹:再这样下去,想吃上一口正宗的驴肉火烧,都要攒钱才行。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1990年全国驴的存栏量还在1100万头以上,占据全球的“头把交椅”。   但好景不长,短短二十多年间,这个数字就断崖式下跌。   到2015年时,已经不足400万头,再到2023年,统计出来的存栏量只有约146万头。   换句话说,三十多年时间,驴的数量缩水了八成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直接推高了驴肉、驴皮等产品的价格。   原本寻常百姓家都能吃上的驴肉火烧,如今越来越像奢侈食品。   驴到底去哪儿了?说到底,还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过去驴最大的作用是干农活,拉磨、驮货、耕地,一身都是力气。   可自从拖拉机进了村,农机具普及开来,驴就逐渐失去了“饭碗”。   养它不仅费草料,还见不到明显收益。   更让农户犯难的是,驴的成长节奏实在太慢:要两三年才能出栏,一年只能产一胎,数量增长得比蜗牛还慢。   相比之下,养猪养羊周期短、见效快,谁还愿意花大力气伺候一头毛驴?   更别说集中养殖以后,驴还容易生病,根本没有过去散养时那种“皮实劲儿”,于是农民们慢慢放弃了,驴也就一年比一年少。   驴少了,市场上却依然有人想吃,这就催生了各种乱象。   驴肉价格水涨船高,有些商家索性打起了“替代品”的主意,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用马肉冒充驴肉。   有人甚至在肉的加工过程中添加驴肉香精、做出类似纹理,结果不少消费者花了驴肉的钱,吃到的却是另一种肉。   近些年,还曝出不少具体案例:餐馆把马肉做成“驴肉火烧”端上桌,批发商把生马肉当成驴肉卖给零售商。   这些现象不仅扰乱市场,更伤害了诚信经营的店家。   造假的背后不只是逐利,更有监管的漏洞,驴肉检测技术滞后,DNA溯源体系没能普及,执法惩处力度不足,让造假者有了空子可钻。   短期利益和长期信誉一比,部分商家自然会选前者,这就导致真正的驴肉更显稀缺,消费者也更难辨真伪。   这场“缺驴危机”并非无解,眼下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复兴驴产业。   内蒙古、辽宁、新疆、甘肃等地陆续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和企业重拾养驴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中国畜牧业协会也在积极谋划,尝试与中亚、南美等驴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探索所谓“海外牧场”,通过合理利用国外资源来平衡国内需求。   只不过进口并非长久之计,去年非洲联盟曾宣布对驴皮贸易实施15年禁令,这无疑提醒我们,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风险很大。   要让驴真正“回归”,还得从源头下功夫,首先是技术,要推广更先进的检测和溯源方法,比如DNA检测,杜绝造假。   其次是法律,要让造假的代价远高于收益,比如加大惩罚性赔偿、建立黑名单,让不诚信商家寸步难行。   最后是观念,要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推动形成公平透明的市场氛围,只有这样,驴肉才能不再成为真假难辨的奢侈品,而是安心入口的美食。   其实,这场危机本身也藏着机遇,驴产业的衰落,反映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的变迁,而它的复兴,可能成为传统畜牧业转型的突破口。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驴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肉,还能成为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或许就会被重新发掘。   人们常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句话既是夸赞味道,也是文化记忆。   让驴产业走出困境,不只是为了填饱口腹之欲,更是为了延续一种传统,守护一种信任。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再点一份驴肉火烧时,能吃到真正的驴肉,能安心说一句:这滋味,才是记忆里的老味道。   大家有吃过正宗的驴肉吗?大家对于缺驴这件事又是怎么看的呢?

0 阅读:52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