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的表态,标志着美国全球军事部署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根据北约公开数据,目前驻欧美军约7.3万人,其中30%(约2.2万人)可能在未来两年内撤离,首批撤军计划已涉及波兰、德国等国的装甲部队和侦察单位。此次调整与2025年7月美国防部发布的《全球态势评估》形成呼应,该文件明确要求将60%海军力量部署至印太地区,并在关岛、菲律宾等地新建军事基地。 美国战略收缩背后存在多重驱动因素。首先,俄乌冲突持续消耗导致美军欧洲驻军成本激增,2025年单是驻德部队年耗资就达78亿美元,而同期印太地区军费预算同比增加23%。其次,北约成员国军费分担矛盾加剧,德国2025年国防开支仅占GDP的1.6%,远低于美国要求的5%,迫使美方通过撤军施压欧洲自主承担防务。更关键的是,美国正将60%的F-35战机产能转向亚太地区,日本、韩国2025年将分别接收48架和36架新型战机,形成对华战略包围网。 这种调整正在重塑全球安全架构。北约"东方哨兵"行动已在波兰部署S-400防空系统,并计划2026年前将东翼驻军规模扩大至10万人。与此同时,美国在印太地区启动"太平洋威慑倡议",2025财年拨款71亿美元用于关岛反导系统建设和岛屿作战训练。但数据显示,美国海军现役舰艇数量已从2020年的293艘缩减至2025年的265艘,与解放军海军370艘的规模差距持续扩大,战略收缩与前沿威慑的矛盾日益凸显。 个人认为,美国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本质是霸权焦虑的体现。从欧洲撤军虽可短期缓解预算压力,但会削弱跨大西洋安全纽带,迫使欧洲加速"战略自主"进程。德国已启动"欧洲天空之盾"防空系统研发,法国计划2027年前组建5万人的欧洲干预部队,这种趋势可能使北约逐渐沦为"空心联盟"。更危险的是,美国将中国定义为"印太威胁"的零和思维,可能引发亚太军备竞赛,2025年区域内导弹部署密度同比已上升40%,战略误判风险持续累积。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接受欧洲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不敢对中国宣战,不是不能打,而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