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 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不要给两句软话欺骗了,对这样的国家一定要往死里整。 2021年,立陶宛在美国怂恿下允许台湾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直接踩踏中国红线。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迅速采取反制举措,果断调整两国外交关系层级,将原本的大使级外交关系降格为代办级,彰显捍卫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 这个人口尚不足三百万的蕞尔小国,对形势做出了误判。 立陶宛当时打着精算盘:一方面迎合美国反华战略换取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以为牺牲对华关系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他们甚至幻想美国会为其买单——美国确实承诺了6亿美元出口贷款,但最终到账的仅有900万美元,简直是杯水车薪。 更讽刺的是,台湾当局承诺的投资和订单也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有报道称,台湾方面甚至提出要将“代表处”改名“大使馆”作为增加经济援助的条件,立陶宛思前想后还是没敢冒险。 外交降级后,立陶宛经济遭遇雪崩式下滑。 对华出口暴跌91%,从2021年的1.3亿欧元骤降至2024年的0.12亿欧元。百年乳企罗基什基斯关厂裁员,激光产业几乎断供,中国,汽车零配件、医药器械行业出口全线缩水。 作为立陶宛经济命脉的物流运输业遭受重创。 中欧班列绕道而行,克莱佩达港贸易量下降28%。港口集装箱积压成山,工人无工可开,失业率持续攀升。面包价格飙涨40%,民众怨声载道。 2024年10月立陶宛议会选举后,社会民主党上台,新总理帕卢茨卡斯承认前任在台湾问题上“犯了外交大错”,释放出修复关系的信号。 总统瑙塞达立场转变,态度急转直下。他不仅一改往昔之态,甚至隐晦暗示,极有可能对“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作出修改。 但立陶宛的“求和”充满矛盾。帕卢茨卡斯一面宣称要修复关系,一面却坚称不会“不计代价”,还顽固坚持继续与中国台湾地区维系所谓贸易联系,其言行相悖,毫无诚意可言。 2024年底,立陶宛外交部甚至驱逐三名中国外交官,导致中国暂停向立陶宛公民发放签证。 2025年9月,新总理鲁吉涅内走马上任。自其上台之后,态度更为矛盾她表示希望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却要求中国“先让步”。 这种既要和解又不愿纠正错误的态度,暴露了立陶宛外交的投机本质。 立陶宛态度转变的背后是国内民意的巨大压力。民调显示政府不信任度达历史最高,外交政策失误是主要因素。企业界强烈不满,反对党猛烈抨击前政府“脑子坏掉了”。 国际形势变化也是重要因素。2024年美国特朗普重返白宫,其“美国优先”政策让立陶宛担忧失去支持。欧盟虽曾表示支持,但已于2024年初主动暂停在WTO对中国的诉讼。 最根本的是,立陶宛意识到自己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美国只是将其作为遏制中国的棋子,并未真正考虑其利益。而当立陶宛陷入困境时,西方支持多是口惠而实不至。 中国对立陶宛的“求和”姿态保持了清醒。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问题,不是谈判条件。中方不反对合作,但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立陶宛若真想修复对华关系,必须拿出实际行动:一是纠正错误,将台湾代表处改名或关闭;二是停止反华言行,不再参与抹黑中国的行动;三是展现诚意,在经贸等领域做出具体承诺。 但立陶宛政坛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前总理帕卢茨卡斯在调查压力下辞职,新总理鲁吉涅内面临平衡国内亲美势力与务实派的挑战。立陶宛能否真正吸取教训,尚待观察。 这场危机也给其他国家上了生动一课:在国际关系中,投机取巧不可取,损害他国核心利益终将自食其果。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更应保持清醒,维护自身利益而非盲目选边站队。 立陶宛的教训表明,外交不是表演艺术,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现实抉择。 那些把国际关系当儿戏的国家,最终会被现实教育。立陶宛若真心想重回发展正轨,就必须彻底放弃投机心理,用实际行动纠正错误。 否则,所谓的“求和”只会是另一场闹剧的开始。 参考资料:中国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俄媒: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激怒中国“纯属愚蠢”!——环球时报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 最终换来的是被
且听楚楚说
2025-09-25 11:17: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