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和“退伍”虽只差一字,却天差地别。退伍的义务兵,两年期满,部队叠好被子,给张退伍证。回家有亲人迎接,还能领补贴继续学业或考公,日子按部就班。而退役则是剪断十几年甚至半辈子的军龄。 对于退伍的义务兵而言,青春正盛,两年足够让人经历严格的训练和磨炼意志。大部分人带着健康的身体、坚强的心性和一份沉甸甸的军旅回忆回到社会,家人会以自豪的眼光迎接,身边人也常会对“当过兵”心生敬佩。这种更像是一场完成任务后的回归,未来的道路依旧宽阔,甚至更有优势。 但对于退役的老兵来说,他们可能已经在军队服役十几年甚至大半辈子,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军营。褪下军装的那一刻,仿佛剪断了与以往生活的所有纽带,那不仅仅是一份职业的结束,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重建。 而且,义务兵退伍时,多半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社会对年轻人充满包容,他们可以重新融入求学的节奏,或者投身社会工作。但退役军人常常已年近不惑,或者至少已过而立之年。他们的简历上没有太多社会工作经验,却有着丰富的军事履历。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些经历未必能完全对应岗位需求,这就造成了他们找工作时的尴尬。有人习惯了军队的条令约束和集体生活,面对社会的多变规则反而感到不适应。有人几十年只专注于军事技能,突然面对商业竞争与职场博弈时,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社会舆论常说“退伍不褪色”,这是对军人精神的尊敬与褒奖。但现实中,退役军人要面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和生计问题。他们不再是军营里的排长、连长、营长,而只是社会中的普通打工人。身份落差带来的心理冲击,远比身体的不适应更为沉重。 有的老兵回到家乡,发现村里年轻人已经在各自岗位上积累多年,而自己要从零开始;有的老兵在企业打工,干得认真卖力,却因为不懂“职场规则”,常常郁郁不得志。 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品质,往往是社会最缺的。坚毅、守纪律、能吃苦、讲团队,这些标签不是口号,而是真实在军营里刻下的烙印。很多退役军人选择创业,他们可能缺乏华丽的商业包装,却有着踏实的行动力;有人投身基层工作,处理矛盾、维护秩序时敢担当、敢冲在前。 事实证明,不少退役军人最终在社会上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和建设着家园。 其实,区别“退伍”和“退役”的意义,不是为了拉开彼此的距离,而是要让更多人理解:一个字之差,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退伍的年轻人,是带着荣誉归来的起点;退役的老兵,是挥别半生的转折。 他们的需求、困境、期待,都不应被一概而论。社会给予的支持,也应有差异化。年轻退伍兵需要的是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而老兵退役后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尊重他们曾经的付出。 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军人是最可敬的群体之一。他们守卫过边疆,抗过灾救过人,也许从未在新闻里留下名字,却在无数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过力量。退伍与退役,不仅是简单的制度流程,而是关乎生命轨迹的节点。退伍兵带着青春归来,退役兵则带着岁月离开,两者都值得社会去理解、去善待。 所以,当有人再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时,不妨多想一层:退伍,是一段短暂军旅的告别;退役,是半生热血的放下。差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一份人生的厚重与沧桑。 文│一阳 编辑│史叔
乐,搞了半天还是解放军靠得住啊,退伍不褪色[作揖][作揖][作揖]
【75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