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一70多岁大爷老伴病逝,他在老伴的遗物里,发现一张60万存折,他一下子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5 10:48:16

吉林长春,一70多岁大爷老伴病逝,他在老伴的遗物里,发现一张60万存折,他一下子想起来,20年前,他们存了100万,后来取出40万用了,卡里还剩60万,大爷乐颠颠去取钱,银行却说存折被涂改,存取款内容和银行系统不一致,认为存折造假,把大爷拒了,大爷急火攻心,直接把银行告上法庭,案子经过2审,最终的结果意想不到。 在吉林长春,一本红色的旧存折,点燃了一位七旬老人的晚年希望,也将他拖入了一场漫长而心碎的官司。这个故事的核心不是那笔巨款,而是这本存折本身,它承载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解读。 这本存折,是一份分裂的记录。对于年逾古稀的崔大爷而言,这无疑是亡妻遗下的珍贵念想,亦是他心灵深处的温暖依靠,承载着往昔岁月的深情与眷恋。 妻子韩大妈今年3月离世,生前家里的大小钱款都由她打理。 半年时光悄然流逝,崔大爷于一个陈旧布包中翻出这本存折。那一刻,他悲痛的内心仿若被一缕微光穿透,瞬间有了些许慰藉。 纸面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楚:以崔大爷自己的名义开户,存入100万,取走40万,还剩60万。他隐约记起,约二十年前,妻子用他的身份证办了笔钱,彼时妻子称这笔钱留作日后养老所用。 可到了银行那里,故事完全是另一个版本。银行系统冰冷的数据确凿无疑地显示,该账户于2000年6月6日正式开立。然而,在开户之际,账户中仅仅存入了1块钱。之后,再无任何大额资金进出的流水记录。 真正的矛盾焦点,在于存折上一个微小的细节。开户存款日期处,有一处明显的手写涂改痕迹。原本清晰记录的“6月6日”,被强硬地更改为“6月7日”,这一改动显得突兀而刻意。 这一点点的改动,让这本存折的身份,从一份可信的凭证,变成了一件充满争议的物证。 当这本存折被放到法律的天平上,它的分量就显得异常沉重了。在法庭上,情感和模糊的记忆说了不算,得靠证据。 依据规则,若崔大爷宣称自己拥有60万存款,那么他务必要拿出确凿有力的证据加以证实,如此方能使主张更具可信度。 可他手里唯一的凭证,就是这本带涂改瑕疵的存折。这种“孤证”,本身就站不住脚。最高法的规定说得很明白,存在无法合理解释瑕疵的书面证据,是不能单独作为判案依据的。 银行那边,拿出的却是完整的系统后台数据和原始开户凭证,证据链条清晰且连贯。 更何况,法官还会从常理去判断。一笔足以改变生活的巨款,二十多年里,崔大爷竟然一次都没有查询或动用过,这实在不符合人之常情。 故而,自一审至二审,法院驳回其诉求,实乃遵循证据规则之必然结果,绝非冷漠无情之举。如此裁定,是对法律公正与严谨的恪守。 这本存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家庭财务管理的悲剧缩影。它早已超越了金钱本身,变成了一份沉默的遗产,揭示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脆弱。 在众多家庭之中,分工模式往往如出一辙。丈夫于外奋力打拼、四处奔波;妻子则专注内务操持,精细理财,二者相辅相成,共筑家庭安稳之基。这种模式建立在绝对的信任之上,但风险也恰恰在于此。 一旦其中一方突然离世,由于信息不透明,很多事情就成了谜。存折的真伪,就是这种信息壁垒结出的苦果。 放眼全国,超过3.1亿的60岁以上老人是银行存款的主力军,类似的财产继承难题绝非个例。虽然从今年6月起,5万元以下的小额存款继承程序简化了,但大额财产的处理,依然需要复杂的公证或诉讼。 崔大爷的败诉,表面看是一场证据不足的官司,深层里却是一个关于记录、信任与沟通的警世故事。那本被涂改的存折,最终没能成为开启财富的钥匙,反而锁上了一段充满遗憾的回忆。 信息来源:七旬老人称在亡妻遗物中发现存折,起诉银行索要60万存款 法院:驳回,存折有涂改—河南经济报—2025-09-23 09:58

0 阅读:98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