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 361 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 咱先聊聊这个故事里的两个关键角色,一个是乌克兰,另一个是它家的 “宝贝疙瘩”—— 马达西奇。 要是在航空发动机圈子里提马达西奇,那可是妥妥的 “百年老字号”,早在 1907 年就成立了,比咱们国家航空工业起步早了快半个世纪。 巅峰时候,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军机、民航机都用它造的发动机,一年能产出 500 多台,说是 “发动机界的顶流” 一点不夸张。 故事得拉回 20 年前,大概 2004 年前后。那时候咱们中国的航空工业还在 “爬坡”,尤其是直升机用的涡轴发动机,一直是块短板。 直 - 8、直 - 9 用的发动机要么靠进口,要么性能跟不上,想搞重型直升机更是没辙。眼瞅着马达西奇有技术,咱们就主动上门谈合作。 当时双方谈得挺顺利,很快签了合同。合同里白纸黑字写了违约金,算下来有 361 亿人民币,咱们中国企业也够实在,连生产线的设备都订好了,就等着开工。 可谁能想到,乌克兰这边突然掉链子了。 背后其实是美国在捣鬼,美国怕咱们拿到先进发动机技术,转头就给乌克兰施压,一会儿说要制裁,一会儿又画饼说给经济援助。 那时候乌克兰经济本就不好,扛不住美国这软硬兼施,居然真就翻脸了。 更气人的是,361 亿违约金他们压根不提,咱们企业去要说法,对方要么躲着不见,要么就说 “没钱赔”。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也算是 “打醒” 了咱们。没了外援,咱就自己干! 这 20 年里,国内的发动机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从材料到工艺,一点点啃硬骨头。现在再看,咱们的进步可不是一星半点。 直 - 20 用的涡轴 - 10 发动机,性能比当年想引进的 D-136 还强。歼 - 10、歼 - 20 用的涡扇 - 10 发动机,装机量超过 1000 台,连维修保养都能自己搞定。 可以说,当年乌克兰撕合同没挡住咱们,反而让咱们把 “发动机卡脖子” 的短板补成了优势。 而乌克兰这边呢,这些年的日子可不好过。尤其是俄乌冲突打了两年多,马达西奇的日子更是一落千丈。 这时候,他们又想起中国了。去年年底,乌克兰总理访华的时候,特意提了马达西奇的事,想让咱们伸手帮忙。 具体诉求很明确:希望中国企业投资,帮他们重修工厂,还想把手里剩下的一些发动机技术图纸卖给咱们,甚至盼着咱们能继续采购他们的发动机零件。 那咱们到底会不会帮呢?其实答案不是 “帮” 或 “不帮” 这么简单,得看乌克兰有没有诚意。 首先,当年的账得算清楚。361 亿违约金不能就这么算了,就算乌克兰现在没钱,至少得有个明确的说法,比如用技术或者未来的合作收益来抵,总不能让咱们一直吃这个哑巴亏。 其次,这次合作得有 “铁规矩”。当年吃了没签好合同的亏,这次要是真要合作,就得把丑话说在前面。 再者,咱们也得考虑自身利益。现在咱们虽然发动机技术进步了,但马达西奇在某些领域,比如大型涡桨发动机上,还是有积累的。 要是合作能互利共赢,比如咱们投资帮他们恢复生产,他们把核心技术共享,最后生产的发动机能供应咱们的运输机、直升机市场,甚至一起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事儿才值得做。 说到底,咱们中国不是记仇的国家,但也绝不是吃亏的国家。 大国之间的来往,从来不是过家家。乌克兰要是真懂这个道理,就该知道现在该做什么;要是不懂,就算再上门求助,也很难有真正的合作。
大媒体就不要瞎掺和这事儿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高端仙人跳。公司马上上市,多年销
【144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