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不相信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除非拿出证据,不然我可不认同”——这句

寻觅往昔风华 2025-09-25 07:18:16

“我根本不相信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除非拿出证据,不然我可不认同”——这句话出自2020年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梁艳萍,当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事情经过很快进入公众视野:她在社交平台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甚至抛出所谓“没有名单就不能信”的说法,这类言论触碰了社会最敏感的历史伤口,舆论一边倒的愤怒,网友集体声讨。   学校方面迅速介入,调查认定确有不当言论,并在6月20日召开会议,宣布开除其党籍、记过、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并暂停教学,对于一个肩负教书育人职责的人,这样的结果不让人意外,事件也带来更深的警醒:当一些人打着“学术讨论”的旗号挑战历史定论时,社会到底该如何回应?这点你怎么看?   回头看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早已由大量证据拼接成铁板一块的事实,国际军事法庭在1946年审理日本战犯时,已经把南京的惨案写进厚厚的判决书;中国成立的军事法庭又一次通过证人、书面材料和法庭记录确认了屠杀规模。   慈善团体的埋尸记录、幸存者的亲身讲述、外国人留下的报告与照片,加上部分日本军官的日记,都把当年的六个星期描绘得清清楚楚,三方证据彼此印证,没有任何模糊空间,正因如此,当听到有人试图用“怀疑”来否认30万遇难同胞的真相时,公众的愤慨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而是对背后那种历史虚无的抵触。   从学者身份来看,梁艳萍的错误更显沉重,学者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挑衅底线,尤其是当她的学生可能把她的言论当作权威时,这种误导的危害远大于普通网民的发言,有人说这是言论自由,但问题在于,这种自由不能拿来践踏历史事实,更不能把公共记忆当试验田,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是观点不同,而是对受难者的再次伤害。   这类事件提醒我们,历史研究不是喊口号,而是对证据的尊重,把成千上万份证据扔在一边,却只盯着所谓“缺乏名单”,这不是质疑,而是偷换概念,更何况在当时的战乱环境里,根本不可能像人口普查那样精确列出姓名,逻辑已经很清楚:不承认铁证如山的历史,反而要求别人交出无法存在的“名单”,这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这种声音被默许,它会慢慢侵蚀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很多幸存者正在老去,他们的亲历讲述留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社会对此事无动于衷,未来就可能有人轻易被带偏,我们必须坚持把这段惨痛历史讲清楚、讲扎实,这是对死者的告慰,也是对后代的负责。   历史从来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无数个真实生命的消逝,三十万背后,是三十万鲜活的人,他们的存在和消亡都已被历史铁证刻下,否认者可以挑衅,但历史不会妥协,真正的自由,不是随意歪曲事实,而是敢于直面真相,记忆不能被抹去,更不能被篡改,守护它,不只是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个中国人该有的担当。   面对这种否认历史的声音,你觉得教育领域应该怎样把历史讲给年轻人,才能真正做到入心入脑?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梁艳萍,开除党籍、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寻觅往昔风华

寻觅往昔风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