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新加坡人!因为新加坡的底色是亲英美,就不可能是一个华人国家。新加坡能够在东南亚立足靠的就是和中国切割来讨好英美。比如新加坡把民办的南洋大学关闭,就因为南洋大学坚持汉语教学。现在新加坡已经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用汉语来日常教学。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新加坡这座城市很有意思,明明七成多是华人,却坚决不肯说自己是华人国家。 而李显龙一再强调:“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恰好华人多而已。”这话背后,藏着新加坡几十年来精心设计的生存策略。 建国之初,新加坡就开始了一场彻底的身份重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洋大学的命运。这所由华人出资创办的大学,曾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华文高等学府。 但在1980年,政府直接把它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改成了全英语教学的国立大学。 一所大学的消失,标志着新加坡开始系统性地淡化华人色彩。 教育改革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全盘皆动。政府推出“双语政策”,表面上是让学生既学英语又学母语,实际上英语才是主角。 课堂教学、考试、日常交流全用英语,华语被降格为第二语言,课时少得可怜,现在的新加坡大学里,已经找不到一所用华语日常教学的学府了。 为了彻底改变社会面貌,新加坡还在居住空间做文章。 政府规定每个组屋区都要按比例混住不同族群,华人不能超过84%,马来人不能超过22%,印度人不能超过12%。 这种强制混居政策,逼着大家用英语交流,慢慢打破了族群壁垒。 从“侨民”到“公民”的转变也在悄然进行。 政府大力提倡“落地生根”,不再强调与祖籍地的联系,节日庆祝变得多元化,春节、开斋节、屠妖节轮番上阵,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被重新定义。 这一切改变都指向一个目标:塑造一个亲西方的国际化都市。 新加坡深知,作为一个小国,必须找到可靠的靠山,而在东南亚这个以穆斯林国家为主的区域,与其强调华人身份招来猜忌,不如主动切割,换取生存空间。 在国际舞台上,新加坡玩的是一场精妙的平衡术,对美国,它开放樟宜海军基地,让美军航母停靠,换来军事保护;对中国,它积极发展经贸关系,毕竟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 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让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找到了生存空间。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新加坡港口八成货物与中国有关,但合同全用英文写,法律体系跟着英美走。 而他们金融中心地位靠的是西方信任,科技教育对标欧美标准,2024年,为了平衡关系,新加坡一边允许美军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一边与中国签数字经济协议。 这种实用主义策略确实带来了回报,新加坡GDP持续增长,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但代价也很明显:年轻一代的华语水平直线下降,不少人只会简单对话。 政府推“讲华语运动”,可实际上“讲标准英语运动”才是重点。 而新加坡人对这种转变似乎已经习惯,社交媒体上的辩论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英语是饭碗,母语是感情。 政府强制混居政策本想打破族群隔阂,没想到反而创造了独特的新加坡文化:邻里间用英语聊天,节日互相串门,多元文化变成了新常态。 李显龙2025年在论坛上再次强调“不是华人国家”的定位,引发热议,有人说这是向美国表忠心,有人说是给东南亚邻国吃定心丸。 但从新加坡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生存说明书,在大国博弈中,小国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 回看新加坡这几十年的转变,不难理解李显龙的话,新加坡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国家,在他们看来,有时候生存比认同更重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以色列敢不敢对我国动手?明的肯定不敢动,一条055就能灭它的国,何况中东有2——
【201评论】【10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