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追溯起来,最早的中日关系其实还算和平,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对中国是又敬又服。 但到了明朝,倭寇成了沿海住户的噩梦,虽然其中有不少是中国沿海的海盗冒充的日本人,但也有不少真的是日本武士。 明朝几次派兵清剿,打是打了,可从来没动过把战火烧回对岸的念头,朝廷还是希望用“怀柔”来解决问题,讲究个“以德服人”。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有格局、有气度,但在对手看来,却是软弱可欺。 到了清朝,对外的态度更保守,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通商请求,被拒绝,朝廷那会儿根本没把海权、洋务放在心上。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列强轮番登场,日本也在背后看得清清楚楚,它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而我们却还在闭关锁国,等我们意识到问题时,人家已经开始造军舰、修铁路、建兵工厂了。 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清朝面对日本的挑战,原本以为凭借老大哥的体量能轻松应对,结果却打得一败涂地。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台湾也被割让,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心理上的打击。 日本从这场战争中彻底建立了对中国的轻视心理,而清朝统治者却依旧选择了赔款求和,希望“息事宁人”。 说到底,中国历代王朝太讲究“和为贵”了,遇到外敌,不是想着彻底解决,而是想着安抚、退让、息事宁人。 可问题是,有时候你越退,对方越得寸进尺,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它既没有大国的包容心,也不信什么仁义道德,它信的是实力和利益,你越讲理,它越觉得你软弱;你一退,它就进一步。 再说“弹丸小国”这个问题,日本虽然地盘不大,但国民对权力的服从性高,社会组织严密,军事化程度高,动员能力强,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他们几乎把全国的资源都用来发展军事和工业。 他们是小国,但打的是大国的算盘,我们是大国,却常常用小国的心态来处理冲突,这才是矛盾的关键。 所以说,历史不是单纯的对错问题,而是你做了什么,对手就会做出什么反应。 中国历代对外的“仁政”,在内政上或许有用,在面对贪婪扩张的外敌时,却未必奏效。 日本敢一再挑衅中国,背后看中的就是中国历代王朝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政治逻辑。 可惜他们没想到,二十世纪后期开始的中国,不再是那个只会谦让的大国了。 现在再看历史,很多事明白多了,不是日本胆子大,而是中国曾经太讲风度,太顾面子。 但世界不是讲理的地方,尤其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仁义一旦过头,就是纵容,历史已经给过我们不少教训,这些教训不能白吃。 参考资料:闽南网《国防部:决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24 14:44: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