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现在出门办事,能明显感觉到身边的“智能玩意儿”越来越多了。 去超市买东西,不用再排着长队等收银员扫码,自己在自助结账机上对着商品扫一圈,付完钱就能拎着东西走;小区里送快递的,除了快递员,有时候还能看见小型配送机器人慢悠悠地在路边走,到了楼下会自动给收件人发消息。 这些方便的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在起作用。 就拿快递行业来说,前几年快递员送件,分拣包裹全靠人工,一群人围着传送带,手里拿着扫码枪,看到包裹上的地址就分到对应区域的筐里,一天下来胳膊都酸,还容易分错。 现在不少大型快递分拣中心里,一排排黄色的分拣机器人在轨道上跑,每个机器人都能精准识别包裹上的信息,自动把包裹送到对应的区域。 有家快递企业统计过,用了机器人之后,每小时能分拣两万多个包裹,比原来人工分拣快了三倍还多,出错率也从原来的百分之二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 零售行业也是这样,除了超市的自助结账机,一些便利店甚至用上了智能货架,货架上的传感器能实时知道哪个商品快卖完了,自动提醒店员补货;还有的服装店,装了智能试衣镜,顾客站在镜子前,不用真的穿衣服,镜子就能显示出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3年国内超过七成的连锁超市都配备了自助结账设备,有一些大型超市里,自助结账通道的数量甚至比人工通道还多。 可有意思的是,在一些更需要这些技术的地方,比如那些容易出危险的行业,技术应用反而慢了不少。 就说采矿行业吧,矿工下井作业一直是高风险的活,有时候会遇到塌方、透水,或者接触到有害气体。 按说这里最该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减少矿工的危险,可实际推进起来并不容易。 山西某煤矿,前几年试着引进了一套智能巡检机器人,想让机器人代替矿工下井检查设备。 那套机器人能在井下自主移动,还能检测瓦斯浓度、设备温度,发现问题会实时传数据到地面。 可用了没半年,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井下的巷道高低不平,有的地方还积水,机器人经常被卡住;而且井下信号不好,有时候数据传不及时,遇到紧急情况还是得靠人工去处理。 更关键的是,这套设备买回来加上后期维护,花了两百多万,比雇几个巡检工一年的成本高多了。 煤矿负责人算了笔账,要收回这些投入,至少得七八年,所以后来就只在部分关键区域用,没全面应用。 根据工信部2023年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指南》里的数据,国内高危行业的自动化率平均还不到30%,远低于服务业的65%以上。 在这里要声明,用AI机器人替代高位岗位一直是全球研发的核心方向,只是这个过程比替代底层岗位更复杂、成本更高、技术门槛更高,因此 “感知度” 相对较低。 今年5月,央视就发布了篇文章,里面介绍了南京某电子技术公司,开发了一款能够进行消防救援、排爆破拆的远程遥控机器人。 它的控制精度达到0.1毫米,控制力度0.1牛,能够在一些未向区域完成自主作业。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单一的将问题归结为“人工智能抢底层劳动人民的饭碗”。 因为这就是大势所趋,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手工功劳,改变了整体的产业结构一样。 我们普通人更多的是需要学着适应变化。 2023年人社部启动的“就业技能提升计划”,里面就有自动化设备维护、智能客服运营这些新岗位的培训,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参加培训还能享受补贴。 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超过80万劳动者通过这个计划学到了新技能,成功转岗到了新岗位。 企业这边也要担起责任,不能光想着用机器提高效率,不管员工的出路。 技术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怎么用。 就像自动化设备,用在服务业能让大家少排队,用在高危行业能保护工人安全,这些都是好事;但遇到就业问题、推进难题,就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 —个人愿意学新技能,企业愿意帮员工转岗,社会能提供培训支持,这样技术才能真正帮到更多人。 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的“脾气”,只有让技术顺着人的需求去发展,这样大家才能真正享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
通稿来了,营销号是什么钱都敢赚呀!还有谁?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