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长都知道了!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最近直接挑明教育痛点,说现在孩子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被题海战术磨没的那股琢磨劲儿的热情。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放学就扎进作业堆,背单词像念咒语,算数学题像打地鼠,可问他“为什么天是蓝的”,却只会摇摇头说“课本没讲过”。 钱永刚这话戳得疼,因为太真实。我邻居家的男孩,奥数拿过奖,却不知道鸡蛋怎么煮——不是懒,是真没琢磨过。每天被时间表卡得死死的,哪有功夫琢磨“水开了为什么会冒泡”? 咱们总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结果把跑道修成了流水线。早上背古诗,中午练口算,晚上补英语,周末还要赶三个兴趣班。孩子眼里的光,就这么被一张张试卷遮没了。 你发现没?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小时候都爱“瞎琢磨”。钱学森自己说过,他小时候总拆家里的闹钟,琢磨齿轮怎么转;爱因斯坦更别提,对着指南针能看一下午。这种琢磨劲儿,才是创造力的根。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学习”和“琢磨”割开了。以为多做题就是会学习,其实是把孩子变成了做题机器。机器再精密,也生不出新想法。就像种庄稼,只施肥不松土,苗长得再快也结不出好果子。 有家长说,我也想让孩子玩,可升学要看分数啊。这话没毛病,但你想过吗?等孩子长大了,老板要的不是“这道题你做过多少遍”,而是“这个问题你怎么琢磨出解法”。 其实不用大改,每天留半小时就行。让孩子蹲在阳台看蚂蚁搬家,琢磨它们怎么找路;让孩子拆个旧玩具,琢磨零件怎么搭起来;甚至让他发呆,琢磨“如果我是孙悟空,该怎么用筋斗云上学”。 琢磨劲儿这东西,像火苗,你不吹它就灭了,稍微给点空间,它就能烧起来。别等孩子问“为什么我只能做题”,才想起他本来是个爱琢磨的小机灵鬼。 你家孩子最近琢磨过什么有意思的事儿?说不定能给其他家长点启发呢。
从此以后这个家长再也不敢随便开玩笑了,因为别人是真有……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