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部队数量最多时候,兵力番号达到100个军左右。但真正具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21 23:41:26

国民党部队数量最多时候,兵力番号达到100个军左右。但真正具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大约仅有十余个军左右。这些军有这么几个:一梯队,74军,18军,第5军,新1军,新6军。二梯队,71军,第8军,54军,52军,第2军,36军,25军,第10军。 1937年,卢沟桥响了枪,那一下震得全国都跟着紧张了起来。 国民党的军队那时说是有一百七十万人,军号也不少,可细看就知道,队伍里头水分不少。 有些部队还穿着各地军阀时期的老制服,枪有的是德造,有的是土造,有的干脆拿的还是民国初年的老套筒。外人一听是中央军,觉得有派头;可里头的人心里明白,真能上阵打仗的部队不多,能撑住阵脚的更是少。 数字越报越大,到1939年,军队数量写成了一百多个军,师、旅加起来二百多个。 兵力说是涨了,可打仗靠的不是报表。 真到正面交火时,能稳住的还是那几支部队,像第74军、新一军、第18军这些,老兵多,基层军官手硬,打过几场硬仗,才算有点战力。 其他很多部队,说实话,也就是番号挂得好看,人数和装备都不齐,兵还没练熟,仗就开打了。 北线打完打南线,伤亡大了换一批新兵,队伍从来没真正整过。 补充兵员靠的是地方摊派,很多新兵甚至还没学会怎么上刺刀。真正能打得的部队,就那十来个军。 国府那几年一边打仗一边扩军,到1944年,说是兵力到了六百五十万。 看着吓人,其实问题更大。 其中不少是空额,纸上有名,兵营里没人。有的是机关单位、学校学员,有的是地方部队报上来虚数。整支军队,从上到下都不太清楚到底自己能调动多少人。 到了豫湘桂战役那年,这种空心结构露了底,许多部队一打就垮,根本经不起连续作战。 再看装备,更是七拼八凑。 抗战前期靠的是从苏联买来的那些武器,有些部队还用着二十年代的德式装备。最早组建的机械化部队——第200师,用的是苏联T-26坦克,在昆仑关打过一仗,后来也慢慢退出了主力序列。 真正让国军大变样的,是美国援助。 等到滇缅路打通、驼峰航线飞得稳了,美援武器才开始整建制送进来。 装备上了车,从印度运进云南,再发到重庆和内地各地。有些部队换了美式枪,穿了美式军服,还上了60迫、81迫、火箭筒,气势上的确不一样了。 但要说全军换装,那是办不到的。 美械部队当时全国一共也就十三个军,集中在远征军系统和几支中央军里头。 像74军、18军、陈诚的13军这些,装备整,弹药也跟得上。但其余大部分部队,拿的还是老枪。有的师里一个连就两三挺机枪,重火力就是一门迫击炮。 说到国产,兵工厂能做的就那么几样,步枪、轻重机枪、60迫击炮,数量也不是很大。 重炮制造不了,火炮弹药常年紧缺。像105榴弹炮、75山炮,主要靠进口。中央军拿得多,地方军分不到。兵工厂一年做出来的东西,优先送给直属部队,地方军、杂牌军只能自己想办法。 有的地方甚至还在用清末留下来的山炮,炮弹还是翻修的。 这样的差距打仗时一清二楚。 有些部队用火箭筒打坦克,有的上阵连掷弹筒都没有。一场战斗打下来,火力上的悬殊比兵力差距更致命。日军一营带三十几门炮,国军一个师可能连一门野炮都没有。 1945年初,整军开始。 纸面上,军队缩到一百个军,三百多个师,兵力说是三百二十多万。可这数字也有不少水分。真正能动起来的部队,主要还在西南和西北。 华东、华北、河南那一带,国军早就收缩了,很多地区只能靠游击队顶着。 日军方面,战后统计说在华部队有一百三十多万,但这里面包括了台湾、越南北部以及后勤部队。真正跟国军对阵的,也就五六十万。看起来国军在兵力上有五六倍优势,装备数量上也不吃亏。 步枪九十万支,机枪八万多挺,迫击炮上万门,火箭筒也有一千多具。 可真要说打仗,那些武器不是每支部队都能分到。美械多集中在少数部队手里,大多数地方军、杂牌军仍然缺枪少炮。弹药分配也不均,有的部队开火都得省着点打。 日军虽然整体在退,但火力还在,尤其是山炮、榴弹炮和步兵炮这些。 战场上国军还得靠人冲,有时候是靠数量堆出来的胜利。国军有的部队打了一仗换了一茬人,枪还得留着给下一批新兵用。 滇缅路通了之后,美援规模加大。 昆明的街头每天都能看见车队进进出出,弹药箱、枪支、军服,一车车拉进仓库。魏德迈来了之后,提出要整训三十六个现代化师,标准高,要求也细。可真落到地上,能做到标准的还是那几支部队,其它地方人手不够、教官不齐、装备不全,想练也练不成。 等到日本投降,很多新换装的部队还没真正打过硬仗。史书上写着胜利,可不少士兵是站在后方看着投降仪式的,武器刚到手,仗就结束了。 南京那天,天闷得厉害,云低低地压着。 受降仪式上,何应钦穿着整齐军服站在台上,脸上一丝笑都没有。 冈村宁次低着头签字,笔划得慢,像是有点犹豫。 远处的国军士兵整齐列队,步枪擦得锃亮,连鞋带都系得笔直。他们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过的时候,枪带轻轻晃了晃,谁也没说话。

0 阅读:7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