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治疗之固本制源
在中医理论里,治疗痰证不能只盯着痰液本身见痰治痰,而是要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到生痰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调理脏腑功能、固本制源’的核心思路。
痰的产生和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比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就容易聚湿成痰;肺失宣降,津液代谢不畅,也会生成痰液。所以临床治疗时,需要仔细辨证,从多个角度入手阻断生痰的源头,而不是简单地止咳化痰。
历代中医在治疗痰证时,创造了许多经典方剂,这些方剂都巧妙地体现了固本制源的智慧。
比如在一些化痰方中,常常会加入茯苓这样的健脾渗湿药物,因为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气健运了,水湿就能正常代谢,痰自然就少了。
像六君子汤直接用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增强脾胃功能,从根本上杜绝痰的产生。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化痰方剂的配伍也各有讲究。
遇到寒痰,就用温肺汤、温中化痰丸这类方剂,配上干姜、细辛等温热药物,驱散体内寒气,让痰液不再凝滞;
如果是热痰,清气化痰丸、清金化痰汤就会用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把导致痰液黏稠的热邪清除掉。
同时,不管寒痰还是热痰,很多方剂都会搭配一些宣肺理气的药物,因为肺主气,肺气通畅了,痰液才能顺利排出体外。
古代医家也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朱丹溪就强调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点明了健脾在治痰中的关键作用。
张景岳更是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直接指出真正高明的治痰方法,是让痰不再产生。
所以中医化痰的精髓,就是以调理脏腑功能为基础,根据患者具体的病因、症状灵活调整用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痰证,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