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有100万亿,但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跟着

九鼎观世道 2025-09-20 14:17:34

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大陆虽有100万亿,但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美媒跟着嘲讽:中国人才就是帮我们培养的,硅谷里有成千上万名北大清华学子在为我们服务!对此,施一公无奈叹息:他们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回国高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最近芯片圈又被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的几句话点燃了。他公开嘲讽大陆,说“就算有10万亿,也造不出一块高端芯片”,美媒也顺势跟风,说中国顶尖人才都给美国企业打工,硅谷里北大清华的身影比比皆是。 施一公看到这些评论,一度也很无奈:不少年轻人宁愿在美国普通岗位上混日子,也不愿意回国追梦。听起来扎心,但背后的现实比表面更复杂。 高端芯片到底有多难?不是简单砸钱就能解决的。全世界能造EUV光刻机的,就只有荷兰ASML一家,技术散落在欧美4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企业手里。 别说中国,连美日欧彼此之间都互相掣肘。ASML的EUV设备堪称“科技皇冠”,体积巨大、精度极高,运输和装配都极考验供应链。从光源、镜头、掩模到控制系统,每一环都卡着国际顶尖技术门槛。 中国芯片的崛起路上确实磕磕碰碰,尤其是美国连年加码出口管制,光刻机、EDA、材料全线受限。但也正因为如此,国产替代的动力空前强大。 2025年初,华为麒麟芯片小批量量产,国产性能距离国际一流水平只差半步。上海微电子的EUV原型机也终于跑通,13.5纳米波长,虽然量产还需时间,但国产突破已成定局。 去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直接投了370亿欧元,数万工程师轮班攻关,硬是把“卡脖子”变成了“咬牙啃”的突破口。 张忠谋的冷嘲,其实是惯常操作。他早年就断言大陆追不上台积电,哪怕砸再多钱也没用。 可现实却让人意外: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设厂,计划投入400亿美元,可工人紧缺、良率低、成本失控,工厂建设一拖再拖,产能还比不上台湾本土三分之一。 台积电内外承压,美方要求交出技术细节、补贴附加条件多,企业高层也苦不堪言。美国去年还直接收紧了台积电对中国客户的供货豁免,台积电股价应声下跌。昔日笑看大陆的台湾巨头,如今也得小心翼翼夹缝生存。 美媒那套“中国人才都给美国打工”的说法,摆在2025年其实也站不住脚。前些年中国高端人才确实多流向海外,尤其硅谷,北大清华的博士生遍地。 但近年来形势变了。一方面,美国“猎巫”行动加剧,华裔学者频繁遭遇调查,不少人选择回国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创新环境升级,薪酬待遇提升,像中关村“芯片谷”,今年入驻企业数量井喷,清华、北大、复旦等团队牵头搞出自主光刻胶和高纯硅片,核心工艺接近国际领先。 施一公当初感叹“人才留不住”,现在态度也有新变化。他所在的西湖大学,海外归来的教授比例越来越高,生物芯片研发项目刚刚获得国际大奖。 任正非也多次公开表示:芯片落后没关系,算法优化可以让国产芯片追平对手,华为Mate系列手机销量回暖,市场份额迅速反弹。 台积电自家麻烦也不少。美国厂房水电贵、气候恶劣、工人培训周期长,良率难以提升。台积电高层私下都说,拿美方补贴要交出核心技术,压力越来越大。 反观中国,2025年投资加码,芯片企业抱团攻坚,中芯国际、华为海思合作深度升级,3纳米原型线已在上海点亮试产。 而且硅谷今年年初“回国潮”大爆发,英伟达流失了不少中国工程师,阿里、小米、华为都招回了在美的AI和芯片骨干。 美媒还在调侃中国人“只会打下手”,其实人家带着经验和专利回流,回头就把国产芯片水准推高一截。 张忠谋的“酸话”,如今听起来更像是在自我安慰。芯片这个产业,没有谁能真正独吞蛋糕。当美国越是收紧技术出口,中国自立自强的步子反倒迈得更快。 全球供应链纠缠不清,谁都无法绝对封锁谁。中国芯片的逆袭,不只是砸钱,更靠顶尖人才、机制创新和全链条的耐心打磨。 信源:张忠谋:“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供应,他们将束手无策!”同时,他再一次强调:“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海峡导报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