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蒙擒杀关羽,历史评价却还是极低的?这都是因为吕蒙开创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如果两军交战时,吕蒙能击杀关羽,不管用什么手段都是对的,可他偏偏选了这个方法。 话说公元219年,那会儿的形势对刘备集团来说,简直是一片大好。关羽带着荆州主力,一路向北,把曹操的猛将曹仁围在了樊城,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当时吓得,连迁都的心思都有了。可以说,这是蜀汉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这时候,孙刘联盟还是名义上的“蜜月期”。大家共同的敌人是曹操。关羽在前线玩命,给曹老板放血,按理说,你孙权作为盟友,就算不派兵支援,摇旗呐喊一下,或者在合肥那边搞点动静牵制一下曹军,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可吕蒙给孙权出的主意是啥?趁他病,要他命。这个“他”,不是共同的敌人曹操,而是正在前方浴血奋战的盟友关羽。 这就好比你和兄弟一起跟人打架,你兄弟在前面顶着,打得对方鼻青脸肿快扛不住了,你从后面悄悄摸到兄弟家里,把他家给抄了。这事儿,搁谁身上不骂娘? 吕蒙的计划非常周密,也确实高明。他先是装病,麻痹关羽。然后,他搞出了那个名垂千古的“白衣渡江”。让手下的精兵,全都换上白色的商人衣服,伪装成商船,沿着长江悄无声息地就摸到了荆州。 当时关羽把后方的主力全抽调到前线去了,留守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加上对盟友东吴根本就没设防。,江面上过来一队商船,谁会觉得那是来要你命的军队?结果就是,吕蒙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的核心——南郡。 兵不厌诈嘛,这不是很正常的计谋吗? 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两军交战,确实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有些“潜规则”是不能碰的。吕蒙这一招“白衣渡江”,开创的恶劣先例,就是彻底打破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把平民的伪装当成了军事突袭的工具。 在那个时代,商人、使者这些非战斗人员,在战场上是有一定豁免权的。大家心照不宣,你打你的仗,我做我的买卖,井水不犯河水。这是一种秩序,维持着战争状态下社会的基本运转。 吕蒙干了什么?他相当于把这种信任彻底撕碎了。他告诉了全天下人:别信什么商船,那里面可能藏着一支要你命的军队。 这事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那以后,但凡两军对垒,江面上的所有船只都成了怀疑对象。真正的商队,可能就因为你穿着白衣服,就被当成奸细给灭了。这对于依赖长江水道进行贸易的南方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人人自危,商业往来充满了风险,信任的成本变得极高。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在现代战争中,有人穿着红十字会的衣服去搞偷袭。一旦发生一次,以后谁还敢相信那个红色的十字?这是对规则和道义的践踏,赢得了一时,输掉了长远的信誉。 所以说,如果吕蒙是率领大军,从正面或者侧翼,通过高超的军事指挥击败了关羽的留守部队,那史书上绝对会是大书特书的经典战役。可他偏偏选了这种最让人不齿,也是后患最大的方式。他赢得了荆州,却输掉了东吴的“人品”。 拿下荆州后,吕蒙并没有收手。他配合曹军,对关羽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关羽后路被断,军心大乱,最终兵败走麦城,在突围路上被吕蒙的部下擒获。 抓住了关羽,事情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按理说,关羽这种级别的将领,抓住了就是天大的政治筹码。你可以用他来跟刘备谈判,换取土地、金钱,甚至让他写信劝降蜀中的将领,玩法多得是。曹操当年抓到关羽,不就是好酒好肉好待遇,又是封侯又是送赤兔马吗?为的就是一个“义”字,也为了将来能多个朋友。 可吕蒙和孙权是怎么干的?直接就把关羽给杀了。 这一杀,彻底断了孙刘联盟的最后一丝可能。刘备和关羽是什么关系?那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交情。你杀了我兄弟,这事儿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只能是不死不休。 果然,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当场就哭昏过去,然后举全国之力东征伐吴,爆发了夷陵之战。这一战,蜀汉元气大伤,精锐尽丧,从一个冉冉升起的强大政权,直接被打回了解放前,再也没能恢复过来。而东吴虽然赢了,也是惨胜,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七百里连营,自己也差点被追着打。 最终谁得利了?只有北边的曹魏。孙刘两家打得头破血流,曹丕在北方安安稳稳地接收了曹操的基业,建立了魏国,坐山观虎斗。 所以,吕蒙擒杀关羽这一系列操作,从战术层面看,堪称完美,策划、执行、收尾,干净利落。但从战略层面看,简直是愚蠢至极。他为了解决一个局部的“荆州问题”,却引发了一场全局性的战略灾难,亲手葬送了“联刘抗曹”这个立国之本。
曹爽真是愚蠢的可爱,当他被司马懿囚禁在家中断粮的时,他向司马懿借粮,司马懿随后满
【10评论】【6点赞】
万里长鸿
古代商人是最没地位的了,战争凭什么为商人开绿灯?有地位的商人那也是官商,完全为君主服务的,君主说啥就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