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孩子聚集在南京城外小红山上的嘉善寺里。清末民初,几位尼姑在这里安家后,陆续收养了60多名孤儿,其中很多是辛亥革命中牺牲志士的遗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得知这些孤儿的存在后,不仅常去看望,还允许他们到自己的学校读书。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民族大义。 战火迅速蔓延。三位年仅15岁的女孤儿黄月、王凤和金枝率先跟随主力部队参加了惨烈的淞沪会战,并在这场战役中牺牲。 随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其他孤儿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南京保卫战。在光华门等地的激战中,又有数名女孩为抢救伤员而牺牲。南京沦陷后,正规军撤退或投降,但这些孤儿义勇军却没有屈服。 1938年初,钟华带领队员们做了一件大事,他们奇袭了日军在北固山下修建的军事仓库,成功偷走了50多支步枪和大量弹药、炸药包。凭借这些武器,他们正式开始了游击抗日的战斗生涯。 这些少年利用地形熟悉、行动灵活的优势,专门袭击落单的日伪军、破坏运输线、烧毁物资仓库。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就让日军损失惨重,消灭日伪军七八十人,烧毁多处仓库。他们的行动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也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 日军曾多次扫荡小红山,试图剿灭这支队伍,甚至通过逮捕和利诱试图让孤儿们屈服,但这些勇敢的少年软硬不吃,没有一个背叛自己的信念。无奈之下,日军使出了最卑鄙的手段,通过汉奸混入义勇军内部。 1939年10月,得到了详细情报的日伪军出动了500多人,将小红山团团围住,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孤儿义勇军虽英勇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迫退守到一个存放军火的山洞中。 据统计,金陵孤儿义勇军在两年多的战斗中共消灭日伪军200多人,牺牲时平均年龄仅16岁,其中还有20多名女孩,最小的只有14岁。由于他们是自发组织的抗日团体,没有正式编制,这段历史长期鲜为人知。 这些孤儿英雄留下的痕迹极少,唯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南京雨花台附近偶然拍摄。照片中两三个孩子走过一座古老的石门,画面模糊却震撼人心,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这些孩子本是乱世中的浮萍,却选择了最英勇的方式绽放生命。他们用鲜血证明:英雄不在年高,爱国不分大小。在民族存亡之际,就连少年郎也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战士。 这段历史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悲壮,更在于它展现了民族精神中最坚韧的部分。这些孤儿们没有任何支援,没有后方补给,甚至可能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就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与凶残的敌人周旋到底。 如今的小红山应该已经绿树成荫,嘉善寺或许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有一群无父无母的孩子,在这里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南京抗日战争# #抗日义勇军# #金陵义勇军#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 新华社南京2007年12月11日电(记者蔡玉高)《专家披露大量南京军民抗击日军的史料》
1951年,大汉奸刘雨田被枪毙时仍在喊:我这辈子为皇军效力,值了!刑场上的喊声刺
【5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