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一位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放弃驻守高地,放走了美军的5

史面的楚歌 2025-09-19 07:26:06

1950年11月29日,一位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放弃驻守高地,放走了美军的50多辆坦克。然而他这一决策,缔造了我军战争史上一个至今无人能破的奇迹!   参考资料:葛岘岭阻击战:创造零伤亡奇迹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 1950年冬天,朝鲜战场的风卷着雪粒子往人脖子里钻。志愿军某部31人的排里,战士们啃着冻硬的窝窝头,眼皮重得像灌了铅,他们已经五天五夜没合眼了。 "排长,前面就是龙源里!"侦察兵的声音带着颤音。郭忠田抹了把脸上的雪水,望远镜里,美军的车队正沿着公路往南撤,坦克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发疼。" 上级命令,必须抢占葛岘岭,切断他们退路!"他攥紧望远镜,指节发白,"可这山梁子太显眼,飞机盯着呢......" 队伍喘着粗气冲上葛岘岭时,郭忠田的靴底在冰面上打了滑。 主峰的工事早被炮弹轰得不成样子,碎石堆里还埋着没爆的炸弹。"不行,"他蹲下来,用冻僵的手指扒开雪,"这地方太扎眼,敌人炸弹落下来,咱们全得交代。" 战士们缩着脖子看他,有人小声嘟囔:"那咋办?上级让占这儿......" 郭忠田没接话,站起身往山下走。风掀起他的军大衣,露出里面磨破的秋衣。 他指着五百米外的公路拐弯处:"瞧见没?那小山包藏在树后面,美军车过弯道必须减速。 咱们把工事修在那儿,既隐蔽又能卡脖子。"战士们顺着他手指望去,只见那山包像个驼背,坡上长着稀疏的松树,确实不显眼。 "可......"副班长张祥忠欲言又止。郭忠田拍了拍他的肩:"我知道你在想啥。上级要的是'不惜一切代价',可'代价'不是让咱们当活靶子。等打起来你就明白,这山包比主峰金贵。" 当天夜里,战士们用刺刀抠着冻土,在小山包上挖出半人深的掩体。 郭忠田猫着腰在工事间穿梭,把最后一捆树枝盖在顶上:"伪装要做好,别让飞机看出动静。"有人困得直打哈欠,他就拽拽对方袖子:"撑住,等打完这仗,我给你们煮热乎的红薯。" 黎明前最黑的时候,郭忠田蹲在工事口,盯着山下的公路。雪停了,月光照得路面发白。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他攥紧腰间的驳壳枪,轻声说:"来了。" 第一辆吉普车拐过弯道时,郭忠田抬起手。张祥忠的步枪响了,子弹擦着吉普车的挡风玻璃飞过去,司机一头栽在方向盘上。 紧接着,机枪、步枪同时喷吐火舌,先头部队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栽倒在雪地里。 "坦克!"不知谁喊了一嗓子。郭忠田抬头,只见50多辆坦克像钢铁巨兽般碾了过来,履带压得雪地咔咔响。 "别开枪!"他吼得嗓子发疼,"等它们过了弯道!"战士们咬着牙扣住扳机,看着坦克一辆接一辆从眼前驶过,手心里全是汗。 坦克刚消失在拐弯处,公路上的车队突然慢了下来。 郭忠田猛地跳起来:"打!"刹那间,掩体里的火力全开了。手榴弹在车队里炸开,汽车油箱被打着,火舌舔着雪地。 美军士兵从车里往外跳,却被密集的子弹逼得直往路沟里钻。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郭忠田带着战士们从掩体里钻出来,又猫着腰回去换弹夹。 他的棉鞋早被雪水浸透,脚趾头冻得没了知觉,可他盯着山下的动静,眼睛亮得像狼。"再坚持会儿,"他抹了把脸上的血,"大部队该到了。" 傍晚时分,远处的山坳里传来马达声。志愿军大部队像潮水般涌了过来,把美军残部围得严严实实。 郭忠田靠在工事上,看着战士们冲下山去抓俘虏,这才发现自己后背的军大衣早被弹片划开了口子。 清点战果时,文书举着本子直咂嘴:"排长,咱们用了1305发子弹,14颗手榴弹,灭了215个鬼子,缴了58辆汽车、6门炮!"他又翻了一页,"全排31人,一个伤亡的都没有!" 后来有人问郭忠田:"您咋敢放走坦克?"他蹲在篝火旁,拨弄着烤得滋滋响的土豆:"坦克是铁王八,可它运不了兵,带不了粮。 咱要的是卡住咽喉,不是跟铁疙瘩较劲。"他又指了指远处的小山包,"再说了,这山包要是主峰,早被飞机炸成渣了。" 1951年,郭忠田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他的排得了块红布,上面绣着"郭忠田英雄排"。有老兵回忆,每次打完仗,排长总爱蹲在工事口,望着山下的公路说:"打仗不是使蛮力,得用脑子。" 现在那座小山包上还留着当年的工事遗址。 雪地里,树根旁,似乎还能看见当年战士们埋下的树枝,它们见证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见证了一个排长如何用智慧,把一场看似必败的仗,打成了载入史册的奇迹。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