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趣史小研究 2025-09-16 19:36:34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杜聿明的几个子女,回大陆奔丧,但被蒋经国拒绝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痛哭道:我真想不通。 杜聿明,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头等战犯”。没错,1959年那场轰动一时的特赦大会上,当法官念出“杜聿明”三个字时,他自己都懵了。他压根没想过能成为第一个被特赦的人,毕竟,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他一开始可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他和黄维那些人,刚进去的时候牛气冲天,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再打一仗,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这股傲气,不是没来由的。想当年,他可是将星中最亮的那一颗。抗战时期,他率领的第五军在广西硬撼日军精锐,打下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后来远征缅甸,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也是战功赫赫。那时的杜聿明,是蒋介石最信任的“救火队长”,哪里有危局,哪里就有他。 然而,命运最擅长的就是给你一个高光时刻,再亲手把它打碎。转折点就是那场决定国共命运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杜聿明临危受命,空降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位子。可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总司令刘峙是个出了名的“长腿将军”,指挥一塌糊涂。更要命的是,蒋介石喜欢在千里之外遥控指挥,命令一天三变,国军的几十万精锐就在这种内外瞎折腾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最后在陈官庄,杜聿明兵败被俘。他脱下将官服,换上士兵的衣服,想趁乱逃走,结果还是被一眼认了出来。那一刻,他心里大概只剩下绝望。 就在杜聿明在战场上生死未卜时,他的妻子曹秀清在南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蟻。她想找蒋介石问个究竟,一个为党国征战半生的中将,总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消失吧?结果,她连门都进不去,卫兵拦着,说蒋介石“正忙”。蒋介石派人传话,让她“不要闹”,言语间满是嫌弃。 这份薄情,曹秀清算是领教到了。后来国民党败退,蒋介石派人把她和几个孩子“请”到台湾,嘴上说着会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业,实际上就是把他们当人质。到了台北,承诺全成了空话,一家人挤在破旧的房子里,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他们有六个孩子,个个都很出色。大女儿杜致礼远在美国,嫁给了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大儿子杜致仁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本是光耀门楣的好事,却成了一家人的催命符。高昂的学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杜致仁只能一边读书一边拼命打工。实在撑不住了,他写信给母亲求助。曹秀清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拉下脸去求国民党那些达官贵人,结果处处碰壁。宋美龄、张群都装聋作哑,张群甚至冷冰冰地回了一句:“杜聿明有负国家。” 最后,还是蒋介石“开恩”,批了1000美元,还分两年给清。这点钱连学费的零头都不够,更像是一种羞辱。杜致仁收到汇款后,彻底绝望,最终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儿子的死,让曹秀清对蒋家的恨意刻骨铭心。 讽刺的是,1957年,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宋美龄竟然亲自登门道贺,蒋介石也假惺惺地想拉拢杨振宁,让曹秀清去美国劝女婿一家来台湾。曹秀清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敷衍了事。也正是在那之后,她通过女儿的来信,得知丈夫不仅活着,而且在大陆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才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回去。 1963年,曹秀清辗转回到北京,在机场见到了分别近十五年的杜聿明。两人相拥,泪流满面,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听完妻子在台湾的遭遇,杜聿明对蒋介石的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回到大陆的杜聿明,把余生都投入到了推动国家统一的事业中。他给台湾的旧部、同僚写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民族大业,团结为先”。他或许知道这些努力未必能立竿见影,但至少,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时间回到1981年5月,那封发往台北的加急电报石沉大海。曹秀清等了十八天,等来的却是蒋经国当局“只许在台私下悼念,不许公开发讣告”的冰冷回复。前来慰问的邓颖超,看到了曹秀清最崩溃的一幕。她拉着邓颖超的手,哭着质问: “蒋经国本人是个孝子,谁都知道,他母亲被炸死,他奔丧回家哭到昏厥。既然都是为人子女,为什么他能尽孝,却不让我的孩子们尽孝呢?” 最终,杜聿明的追悼会上,只有从美国赶回来的长女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以及老家的亲属。他在台湾的四个子女,只能隔着一道海峡,遥望北方,吞下所有的悲伤。

0 阅读:9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1

用户10xxx51

2
2025-09-16 22:48

杜聿明没有真正认清蒋介石的丑恶嘴脸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