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检查:别让“挑刺”冲淡了真正的防护重心 安全生产离不开监督检查,可如今不少企业反映,一些检查渐渐偏离了初衷,变成了盯着细枝末节的“找茬式检查”。这种检查不仅没帮企业补齐安全短板,反而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拖慢了真正抓安全生产的节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让安全检查回归本质。 一、先看清:“找茬式检查”到底卡在哪? a. 过度纠结形式细节,忽略核心风险。有的检查把重点放在台账是否缺签字、记录格式是否标准上,却对生产现场的设备隐患、人员操作规范等关键问题一笔带过。比如某化工企业,检查人员花两小时核对安全培训记录的字体是否统一,却没去重大危险源存储区核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这显然本末倒置。 b. 标准解读僵化,缺乏实际考量。部分检查人员机械套用规定,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灵活判断。比如要求小微企业按大型工厂的标准配备全套智能监控设备,忽略企业实际产能和风险等级,导致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资金在非必要设备上,反而挤占了用于核心安全防护的预算。 二、再思考:好的安全检查该是什么样? a. 聚焦“风险导向”,抓关键环节。检查应围绕企业的高风险点展开,比如危险化学品企业重点查存储合规性、应急演练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重点查脚手架搭设、高空作业防护。就像《安全生产法》强调的“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检查也该“查重点必须防风险”,帮企业找到真正的安全漏洞。 b. 兼顾“指导服务”,减无效负担。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只说“不行”,更要教“怎么改”。比如某机械企业因安全警示标识不规范被指出后,检查人员同时提供了符合标准的标识样本和张贴位置建议,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企业反复试错。这种“检查+指导”的模式,才能让企业真正受益。 安全检查的目的,从来不是挑出多少问题,而是帮企业筑牢安全防线。希望未来的检查能少些“找茬”的苛责,多些“治本”的务实,让企业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的安全生产上。如果你有相关安全管理经验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同时,也别忘了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实用安全知识!
老太太拎着卡走进银行,说卡里有四百多万,是国家发的补贴到账了。柜员低头一瞅,脸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