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吓人的。20世纪80年代,洪晃从美国归来,担任一家外资企业的南京代表,年薪高达

梦幻星河缘 2025-09-15 15:48:28

挺吓人的。20世纪80年代,洪晃从美国归来,担任一家外资企业的南京代表,年薪高达七万美金。这是什么概念?而且当时她只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 1980年代中期,北京街头驶过一辆黑色奔驰车。 那个年代,能开上最新款的奔驰车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26岁的洪晃坐在后排,突然毫无征兆地放声大哭。 司机惊慌失措地从后视镜望去,只见这位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高薪外企首席代表,正用力擦拭眼泪,哽咽着。 "我觉得自己像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生活已经过去了..." 这个年薪7万美金的女人,在相当于如今千万年薪的职位上,究竟为何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虚无? 洪晃的成长轨迹原本完全符合精英设定。 她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七大女校之一的Vassar学院。 这个培养过罗斯福夫人、肯尼迪夫人的殿堂,专出"沾点艺术气质,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的人物。 在学院学习的日子里,她逐渐形成了一种近乎叛逆的价值观。 “比起世俗成功,更追求精神的自由!“ 1985年,25岁的洪晃出任德国某金属集团驻南京首席代表。 而她的年薪高达七万美元。 七万美元的的年薪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堪称天文数字,足够买下整栋大楼。 然而,更让人咂舌的是她的年龄。 年仅二十五六岁,拥有这样可观的收入,简直就是完美人生! 但光鲜亮丽的职场生活很快显露出它的真相。 无休止的FOB条款谈判、信用证纠纷、应酬喝酒、卡拉OK陪唱。 这个穿着定制套装、坐着奔驰车的年轻女性,发现自己每天都在进行着"屁事不干"的商务谈判。 转折点发生在某个周日。 当奔驰车驶向又一场商务谈判时,洪晃在车后座突然情绪崩溃。 她后来回忆道:"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生活已经过去了,挣一把一把的钱,坐着一个'大奔',大礼拜天什么屁事不干,去'他 妈 的'谈判去。" 这句粗口成了她与过去决裂的宣言。 1996年,当年薪涨到十八万美元时,洪晃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的决定,辞职。 同事们都认为她疯了,但她清醒地告诉朋友:"一个人也许晚一点发财,才会对钱更尊重。" 她拒绝成为金钱的奴隶,哪怕这个牢笼由黄金铸成! 转身之际,台湾出版人曾警告她:"要想让谁破产,就让他投电影,要想让谁日子不要过,就让他投杂志,要想谁穷一辈子,就让他投画廊。" 洪晃一听这话直接被逗乐了,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出版业,与美国文特出版公司合作创办中文杂志。 她说:"我对赚钱的手段更感兴趣。当我老了时,我希望我能告诉我的孙辈我曾经做过点令我自己感到自豪的事。" 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冲动,同样体现在她对798艺术区的改造中。 当北京东北角的老军工厂沦落为废弃厂房时,洪晃第一个看到了它的潜力。 她说服投资者将生锈的车间改造成 loft工作室,将兵工厂的标语牌换成前卫艺术装置。 如今,798已成为亚洲最著名的当代艺术聚集区,而最初推动这场变革的,正是这个"不想过刻板生活"的女人。 洪晃的转型并非没有代价。 从商业精英到文化出版人,收入断崖式下跌。 但她笑着说:"赚钱当然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我也跟钱没仇。但最重要的是,我正在做的是从心底里喜欢的事。" 在她看来,精神的自由远比银行的存款数字更重要。 这个被称作"名门痞女"的女人,确实越来越"痞"了! 她剪短了头发,穿起了牛仔,言语间常带着几分戏谑的自嘲。 但熟悉她的人知道,这种外在的"痞"实则是内在自由的外化,是对世俗标准的温柔反抗。 从Vassar学院到外企首席代表,从出版人到艺术推手,洪晃始终在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人究竟该为什么而活? 她的选择提示了一种可能。 真正的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否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创作的激情。 在那个全民下海经商的年代,她的逆行仿佛一剂清醒剂。 黄金牢笼终究是牢笼,即使镀着最耀眼的金色!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中国企业家】“小商人”洪晃)

0 阅读:55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