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终于搞清楚一个事实:乌兵工厂已经转移,俄只剩下轰炸输送通道、储备基地、编组中心一个办法。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前线形势始终在变化,但变化最快的其实是后方的工业和后勤体系。 刚开战那会,俄军的思路很简单,直接对乌克兰兵工厂下手,希望一通精确空袭把乌方弹药生产能力瘫痪。 比如哈尔科夫坦克维修厂、顿涅茨克导弹组装点这些地方,俄军曾经频频用导弹压制。 乌克兰应对得很快,很多大兵工厂直接停产或转移,到处建分布式小工厂,还把关键产线搬到地下,这些措施一下让俄军的空袭难度大了不少。 乌克兰不仅自建弹药产线,还借助了大量民间企业,炮弹和无人机年产量持续上涨,甚至超过不少欧洲国家同类工业的水平。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乌克兰军工体系可以说变得极其顽强和灵活,俄军单靠导弹很难一锤定音让乌方失去补给。 看到这种局面,俄军的空袭策略开始往后勤运输通道和弹药储备基地倾斜。 现在他们不再只打工厂,转而打大铁路编组中心、重要公路枢纽和港口城市,试图中断乌克兰武器和弹药的流通。 像敖德萨港、基辅铁路枢纽这些目标屡次遭到饱和轰炸,临时弹药存放点也成了俄军重点关照对象,大批远程导弹和无人机每天出动数百次。 一旦抓到位置,轰炸就马上展开,目的就是让乌前线部队补给不畅,长期消耗下去让对方扛不住。 其实现在乌克兰前线的弹药,很大一部分是靠西方援助和本土小型兵工厂撑起来。 打到现在,乌方越来越依赖地下储备和分布式弹药库,加固建筑,提高安全系数,还用无人机和防空系统保护重要运输通道。 而且乌军会根据俄方轰炸数据不断调整补给线,把大批弹药分批转移,避免被俄军精准锁定老根据地,尽量缩短暴露风险。 俄军还在多地轰炸铁路和公路,要的就是影响乌方兵力流动,他们觉得只要把乌方交通网络切断,兵工厂产再多东西也送不到前线,西方再多军援也会卡在路上。 而乌克兰则努力维护核心交通命脉,加快抢修速度,还试图分散运输压力,比如采用公路与铁路结合、多通道、小批量多频次运输,减低被集中打击的概率。 这种后勤消耗战,隐形比拼的是双方的工业韧性和恢复效率。 俄军希望靠数量、远程打击和高密度消耗,压制对方武器流通,加重乌克兰后方补给压力。 乌克兰则不断调整兵工厂选址和生产模式,小型厂、地下厂、非公开厂混合运作,同时依靠西方的信息支持,比如卫星监控、弹道预警,提前察觉俄军打击方向,避开发运输风险。 前线弹药供应是否充足,越来越取决于后勤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分布能力,而不是单一工厂的产量。 持续的轰炸和消耗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乌方需要花更多资源维护供给线,俄方自己也要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导弹和无人机库存。 这种你打一波我躲一段的模式很难短期分出胜负,变成了完全的拉锯战。 时不时还有新的变量出现,比如西方援助的规模变化、乌克兰对新产线的布局进展,都可能影响后勤体系的稳定性。 俄军算是彻底明白,光靠炸兵工厂已经不能有效打击乌军后勤,只能转向轰炸运输通道、存储基地和编组中心。 但乌方也没有放松,兵工厂的转移和隐藏让俄军越来越难抓到核心目标,弹药运输的灵活分散又提升了供应保障能力。 这场工业和后勤的博弈没有单方面的绝对胜利者,双方只能不断调整策略,等待哪个环节先出现致命漏洞。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光明网
就在刚刚俄罗斯传来新消息!俄军这波操作可不光是报了个战报那么简单,里面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