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的一句话,让中东外交圈瞬间绷紧了神经。他宣布,卡塔尔将重新评估在加沙冲突中的调停者角色。 9月9日多哈上空的硝烟,宣告了一个危险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一次空袭,这是一场蓄意的“行刑”,处决的是调停者本身。 一直以来扮演冲突“裁判”的卡塔尔,一夜之间被拖下场,变成了打击目标。这不仅是卡塔尔外交的惨败,更是整个中东冲突管理规则的系统性崩溃。 卡塔尔的调停资本,一半是硬邦邦的天然气,一半是软绵绵的人脉网。作为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巨头,它每年为欧洲输送三分之一的能源,这是它说话的底气。 这个办事处让哈利勒·哈亚这样的核心谈判人物能坐下来谈,也让卡塔尔成了唯一能让以色列和哈马斯说上话的桥梁。 过去两年,靠着这个独特地位,它促成了五次来之不易的停火。但这些资产背后,是小国身份的巨大负债,它的安全感完全建立在国际规则与大国承诺之上。 以色列的空袭,更像是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目标直指调停机制的心脏。 空袭的时机选得极其刁钻,当时哈马斯代表团正和卡塔尔官员讨论美国提出的新停火方案,方案里甚至包括了以色列同意开放拉法口岸的条款。 事后,内塔尼亚胡不仅毫无歉意,反而加码威胁,要求卡塔尔在10日之前驱逐哈马斯,否则就要“亲自行动”。即便美国总统特朗普私下劝告此举“不明智”,以色列也置若罔闻。这一套组合拳,彻底把调停者逼入了死角。 更令人心寒的是担保人的沉默。驻扎着上万美军的乌代德空军基地,距离爆炸点不过30公里,全程却“毫无反应”。有外交官爆料,美军在袭击前15分钟就收到了情报,但选择了“按兵不动”。卡塔尔每年为这个基地掏上亿美元,换来的却是“见死不救”。 一个危险的权力真空形成了。埃及和土耳其等传统调停方早已力不从心,随着卡塔尔这位“最后的稻草”被迫收缩,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几乎再无沟通渠道。后果立竿见影,联合国观察员称,空袭后三天内,加沙的炮击频率激增了40%。 多哈空袭的教训是残酷的:当大国博弈掀翻棋盘时,小国调停者就会从解决方案,沦为问题本身。
就在刚刚卡塔尔宣布了9月13日,匈牙利、卢旺达、印尼三国领导人抵达卡塔尔多哈
【1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