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车的事儿,弟弟切入正题,说:"前段时间那个去特殊学校的孩子,在那儿待了两个月

素食吃出好身体 2025-09-13 20:43:30

说完车的事儿,弟弟切入正题,说:"前段时间那个去特殊学校的孩子,在那儿待了两个月,挺好的。看来有效果,接回家之后,愿意出门上学了。斌(弟弟的朋友)把他送到市里的技师学院,也参加完了军训。不料班主任打电话说,孩子不愿和其他人说话、接触,也不服从宿管员管理,我行我素,不叠被子等等,要孩子退学,让家长接走。斌急眼了,六神无主的,给我打电话,让找你问问,看怎么办?" 我一时顿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是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5月份,我写过一篇文字记录此事。 弟弟的朋友斌有一个儿子,今年16岁,初三开始即退学在家,死活不去学校了,整日在家玩电脑,也不出门,不社交,怕见人,不去任何热闹的场所。 斌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都是市里一处大型企业的职工,斌也在这家企业任中层领导,孩子从小就被一家人捧在手心里,很是溺爱。 打听到我的家乡有一所特殊学校,招收这样的孩子,找我咨询一下,也是为了心中有底吧。 家乡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习惯于遇事就找熟人、托关系。我在机关待了几十年,深陷其中,无力改变什么,只能随波逐流。 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经过了解,方知那所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瘾、叛逆、自卑、离家出走等成长问题进行行为矫正、心理辅导、素质教育和文化补习的青少年逆反学校,管理比较精细化,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没有父母的溺爱,只有严格的训练和规范的作息,费用也很昂贵。 颇费了一番周折,孩子顺利入学了。 我也曾担心过,孩子能不能适应?这样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可别出什么问题,让我良心何安? 现在看来,还是有效果的。但是并不理想,治标不治本,孩子的心理状态并没有改变,依然无法融入社会。 想了一下,就说:你让斌给我打电话,你不用中间传来传去的,怪受累的。 一会儿,斌打来电话,叙说了原委,声音中满是无奈,叹了口气,说:我只有一点点要求,就是有个学校能收下他,好歹糊弄两年,满18岁就好了。 从斌的语气中,我突然觉得,斌的想法有问题。一是他从心理上并没有接纳孩子的样子,只想推出去,不要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着闹心;二是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只想糊弄一天算一天。 问题是,学校显然也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啊。 略一沉吟,我问了一句:你就没有想过从症结上解决问题吗?糊弄两年之后又能怎么样呢?孩子是病了。 斌一下反应过来,说:你说要看医生?死活不去啊,不跟任何人交流…… 我说:先解决目前的问题吧。我想办法问问技师学院有没有转圜余地,如果不行,我再问问别的学校,比如技校、中专、民办培训学校之类,看能不能让孩子上学;最后如果实在找不到学校,就想办法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没有病更好,如果有问题就对症治疗,说不定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了呢。 他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现在当务之急是不能退学…… 果然,他还是急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并没有从长远考虑孩子的未来。 最近,有一个热度比较高的话题是:好羡慕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 中青校媒曾对全国 255 所高校的 4854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0.22% 的受访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轻微“社恐”;近 7% 有比较严重的社恐;还有 0.64% 已被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其实,在青少年中,这种困窘和焦虑也十分常见。 许多孩子并非拒绝社会化,而是缺少了习得社会化技能、逐渐适应社会的机会,导致越来越封闭自己。 放下电话,从通讯录里查到以前的几个老关系,谋求解决方案。 技师学院那边答复说可以换个专业,数控技术不适合孩子,但要参加面试。 斌一听,这个不行,孩子拒不参加任何面视; 联系了校址位于我们本地的一所高职院校,以前他们招中专生、预科生、初中基础的五年一贯制专科。虽然久未联系,负责招生的老领导依然很热情。不料他去年退休了,他告诉我,他们学校目前只招收通过高考录取的高职学生了。 不过,他听完孩子的情况,提供了几所技校和一处民办中学的信息…… 打完几个电话,便已将心神聚于一处,集于一身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开篇这一段话时时刻刻牢记在心。 尘世周旋,忙忙碌碌,我亦难免。在人工智能日趋发达的今天,活着,最大的魅力是有人情味。 所以,喜欢在生活现场,诸事亲历亲为。 藉由这件事,和以前的几个朋友聊了许多,知晓了他们的近况,感慨不已。 刚才猝不及防下了一场小雨。雨后初晴,阳光灿烂。 因为要离开了,不免对木瓜树多关注了一点,浇水多了点。青翠的枝叶,有两片泛黄了。 这是"惯树如杀树"吗? 不由想到那个孩子,心中五味杂陈。 但我也知道,时间一过,煎熬、痛苦就自动结束了,每件事都是有结束的时间的,在那个当下,唯有尽力做好。 继续做最后的整理,用心生活。

0 阅读:24
素食吃出好身体

素食吃出好身体

喜欢吃素的朋友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