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剑啸(1910—1936)原名:金承栽,笔名:巴来、剑啸等。一位非常重要的东北

史迹奇闻号 2025-09-13 20:12:50

金剑啸(1910—1936)原名:金承栽,笔名:巴来、剑啸等。一位非常重要的东北革命文艺先驱、作家、画家和共产党员。他在抗日斗争中用笔作刀枪,最终英勇就义,是东北文坛著名的烈士。[祈祷][祈祷][祈祷] 金剑啸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自幼喜爱绘画与文学,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 1930年,他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后更名为新华艺专)学习绘画,在此期间接触了进步思想和左翼文化运动,艺术创作开始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 1931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返回已被日军占领的哈尔滨,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 戏剧活动:他组织“星星剧团”,导演并出演进步话剧,如美国作家高尔特的《居住二楼的人》(又名《小偷》),以此隐喻和抨击日伪统治。 2. 文学创作:他发表了大量诗歌、小说和散文,揭露社会黑暗,鼓舞民众斗志。他的诗作《兴安岭的风雪》是歌颂东北抗联将士的珍贵史诗。 3. 绘画与传播:他通过画作、海报和为报刊画插图等方式进行宣传。最重要的是,他利用《大北新报画刊》 主编的身份,作为抗日阵地。 1936年,金剑啸转到齐齐哈尔,担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继续宣传抗日思想。同年6月,他回到哈尔滨,主持《大北新报画刊》的工作。 他利用这份日资背景的画刊作为“灯下黑”的掩护,大胆地刊登了红军将领肖伯纳的照片、高尔基病重的消息等反法西斯内容,直接刺痛了日伪神经。 1936年6月13日,因叛徒出卖,日本宪兵队突然查封画刊社,金剑啸不幸被捕。在狱中,金剑啸遭受了残酷的刑讯逼供,但他坚贞不屈,严守了党的秘密,保护了其他同志。敌人从他口中一无所获。 1936年8月15日,金剑啸与其他几位抗联战士被押往齐齐哈尔北门外白塔附近刑场。临刑前,他昂首挺胸,怒目而视,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从容就义,年仅26岁。 金剑啸用他短暂的一生诠释了革命艺术家的风骨。他不仅是画家、诗人,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作品和事迹是东北现代文学和抗日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剑啸诗文集》。 2015年8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金剑啸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他的故事被创作成话剧、文学作品,在他的家乡沈阳和战斗过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人们都以各种形式纪念他。 金剑啸的名字,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东北抗日作家萧军、萧红等一起,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上,更闪耀在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历史长河中。

0 阅读:2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