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俄蒙三方刚签完管道备忘录的第五天,俄方突然抛出一句话,意思很简单:中国不用担心,如果蒙古靠不住,俄方有备胎。这话说得不重,但分量却重得很。 一份中俄蒙三方管道备忘录刚刚签署没几天,莫斯科就悄悄给北京递了个话:万一蒙古那边有变数,我们准备了B计划。这话听着轻描淡写,但懂的人都明白,这背后的分量,沉得能砸出个坑来。 蒙古的地理位置诚然优越,却也正因如此,成了大国博弈的棋局。它一直在莫斯科、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玩着平衡,试图谁都不得罪。可从去年底开始,俄罗斯对蒙古那套“第三邻国”的玩法,以及它和西方的眉来眼去,已经警惕到了极点。 今年4月,美国国务院一位副助理国务卿刚走访完乌兰巴托,紧接着就有环保NGO跳出来,发报告警告说天然气管道会给蒙古高原带来生态灾难。这时间点凑得太巧,很难叫人不多琢磨琢磨。 蒙古议会也不是没出过幺蛾子,之前就临时推迟了管道许可的审议,让项目白白耽误了四个月。最近三个月,蒙古国内的环保组织、媒体,甚至一些议员,又开始频繁炒作生态风险,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种“两头吃”的策略,短期看或许能捞到好处,比如过境费、基建投资。但长此以往,想好处全占又不肯站队,很容易就把自己玩进去。 北京方面也有顾虑,管道真建成了,阀门要是捏在一个政策摇摆不定的第三方手里,未来的能源安全岂不是悬了? 更有传闻说,蒙古和美国签了稀土协议后,甚至可能把这个管道项目从自己的五年规划里给删了。 俄罗斯那边是真的急了。欧洲市场断崖式萎缩,去年对欧出口量从1770亿方暴跌到不足300亿方,俄气公司的卢布账面直接蒸发了七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外汇压力,让中国市场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普京必须稳住北京。要是中国对“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打了退堂鼓,俄罗斯整个“向东看”的能源战略,至少得推迟三年才能启动。所以,普京这次拿出的姿态,既是安抚,也是实实在在的让步。 在9月2日的签字仪式上,俄总统能源顾问米勒全程都很低调,但散会后,他却单独找到中方的技术人员,递上了一份没公开的“技术备忘录”。里面详细画出了一条绕开蒙古、从布拉戈维申斯克直接进入中国北方的替代路线。 这条线路成本更高,地形也更复杂,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政治风险几乎为零,完全可控。还有一种说法,备胎路线可能改走哈萨克斯坦,那不仅政治上稳妥,建设成本还能再降15%。 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是天大的事。陆上管道能摆脱对霍尔木兹海峡这种海上生命线的过度依赖。所以,中方在签三方协议时,也留了一手,早就和俄方在今年6月就探讨过“直连线路”的可能性。 北京的算盘打得很清楚:未来30年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比眼前省下几个亿的施工费重要得多。在价格上,中方死守每千立方米130美元的心理价位,对俄方拿欧洲380美元高价来对比的“友情价”说辞,根本不买账。 中方还划下了一条红线:“总进口量不能超过消费总量的20%”。这既是谈判策略,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就是要避免被任何一方卡脖子,手里得握着随时能喊停的权力。 所以,对于俄罗斯的备用方案,中方乐见其成。这条路一旦开工,蒙古议会也好,环保组织也罢,谁都别想再来指手画脚。尽管它可能要穿越地震带,投资高达250亿美元,但这种可控性,正是北京最看重的。 如今的谈判桌上,主动权在中国手里,我们不急。从人民币结算到国产管材的使用,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毕竟,更需要这份合同的是克里姆林宫。 说到底,这场围绕天然气管道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商业范畴,它是一盘关乎国运的能源大棋。美国想用制裁困死俄罗斯,结果却把中俄推得更近。 华盛顿在蒙古落子,中俄就用哈萨克斯坦的备胎来布防,这就是一场陆上破局对海上封锁的阳谋。 当然,棋局远未结束。蒙古会不会继续“骑墙”,哈萨克斯坦的备胎能否转正,都还是未知数。但眼下最关键的,已经不是管道具体走哪条线,而是价格和融资结构能不能尽快敲定。 否则,再多的承诺也只是画饼充饥。普京那句“我们还有别的方案”,真正要传递的,是对中国需求的承诺和那份沉甸甸的战略分量。 信源:中俄蒙签天然气大单,“中国不在乎西方怎么想” 2025-09-03 09:12·观察者网
没有通知普京,直接宣布!普京回应,我们也要有对等措施!9月2日这天,中方在没
【85评论】【1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