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之争声不止,平权时代已来临!从2025成都车展解码新智驾】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淘汰赛加速,到2025年,月销超过3万辆已经成为头部品牌的新门槛。
与此同时,技术平权正在发生。
曾经只有高端车型才能拥有的高阶辅助驾驶、大容量电池、800V高压快充等技术正在迅速下放到更多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车型中,这一点,从本届成都车展中也可以真切感受得到,车企变得更加务实,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炫技,甚至,不少合资品牌以“越级配置+本土团队研发”重磅新品,主动回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客观来讲,2025成都车展比2024年热度骤减,从媒体日当天现场的人员密度可见一斑,但即便如此,依旧是一场汽车盛宴,盛宴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全景图。
从超豪华品牌的战略调整到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从智能驾驶的普及到电池技术的创新,从华为生态的扩张到国产供应链的多元化,每一个变化,都预示着产业格局的深刻重构!
2025成都车展逛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聚焦!尤其是智能辅助驾驶,“无智驾不谈车”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了。
那从成都车展看新智驾,又有哪些现状和趋势呢?今儿我们来聊聊!
1⃣️路线之争未有定论
智驾圈里的路线有三:纯视觉路线、主视觉路线、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路线,首要区别在于感知。
2025成都车展特斯拉是缺席的,但纯视觉路线、主视觉方案目前不会消失。
只是,在占了全球60%份额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没太多人体验过真正的FSD,说服力大打折扣。核心原因之一是:特斯拉目前还没有解决道路数据合规的问题。
但如果这问题解决了呢?或者,其它没有合规问题的国产辅助驾驶供应商也选择纯视觉或主视觉路线呢?
并非没有可能!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主流厂商都选择了融合感知路线。但,路线之争并没有结束。
或许,现在只是纯视觉/主视觉路线“蓄势期”?
这儿多说一句:我个人非常认同《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对三类辅助驾驶感知技术方案的定性描述:纯视觉方案可以达到“类人驾驶水平”;主视觉方案可以达到“老司机水平”;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未来可以实现“超人的驾驶水平”,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2⃣️地大华魔群雄并起
目前第3方辅助驾驶系统供应商中,华为一家独大,这一点在成都车展上展现得很清楚。
但其它供应商也在逐渐崛起,比如地平线HSD系统首次出现在奇瑞星途ET5上,它还与大众达成合作,预计2026年大规模上车。实际上,地平线已经成为售价出货量破1000万的国产供应商。
又比如Momenta,成都车展期间携手别克至境L7亮相,而月销超过7000辆的丰田铂智3X也以Momenta 5.0系统为卖点,此外,它还有比亚迪、宝马、奥迪等合作伙伴。
再看大疆智驾方案,也已经登上了大众探岳L、途昂Pro、长安猎手K50等车型。
地大华魔,群雄并起,百家争鸣,这是我想要看到的健康生态。
3⃣️向上创新向下平权
作为一个前工程师,我坚定的认为:智驾代表安全,而安全必须平权!
这次成都车展,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向下普及的趋势非常明显:尚界H5首次把华为ADS 4带入了20万级,星途ET5用上地平线高阶辅助HSD系统以及征程6P芯片,也进入20万级市场,在8月份上市的13.59万起的深蓝L07也开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主流智驾系统能够向下普及证明:技术更加成熟、成本大幅下降,供应链更加完善。
不出意外的花话,下半年这一趋势还将加速,几年前王传福曾经把智驾称为“几千块钱的东西”,现在看来这一预言并不夸张。
4⃣️自主研发悄悄退潮
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崛起的背后,是主流厂商对“自主研发”的理性审视。
自主研发好处多,它能强化企业形象、保证供应链稳定、提升利润空间,主流国产厂商几乎都在自主研发,但难度确实大。
截止到2025年7月底,华为乾崑的驾驶总里程达到了40.5亿公里,辅助泊车累计使用2.6亿次,这么大的数据库,普通汽车厂商极难获取。
在《一本书看懂智能网联汽车》这本书中我也讲过,算力、算法、数据是关键的三要素。没有海量的数据,大模型的优化就无从谈起, FSD迟迟不能在中国大规模落地,道路数据的缺失就是一个关键因素。
更何况,自主研发是一个烧钱的活儿,仅2024年华为车BU研发投入就超过了200亿元。
耗费巨资、持续数年周期长代价大,这时候选择地大华魔就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比亚迪、奇瑞、岚图、广汽、上汽、长安、北汽虽然都有自主研发的智驾系统,但也跟华为深度合作。
但是,智驾供应商会不会获得博世大陆一样的地位,会不会有哪个主流厂商宣布放弃自研智驾系统,直接选择第三方呢?我们拭目以待!
结束语🔚
智能辅助驾驶很火热,但远未到终点,路线之争、成本考量、技术方向、普及程度都在不断变化。评论区也欢迎大家聊聊:你想象中的智能辅助驾驶会是什么样?未来辅助驾驶领域又会有哪些新现象呢?2025成都车展解码新智驾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