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伙伴们,大家好!房地产的热度越来越低了,主要是

庚黑星君 2025-09-11 02:25:18

房地产: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伙伴们,大家好!

房地产的热度越来越低了,主要是因为半年多来,房地产市场几乎没有新变化。

而且同期A股表现亮眼,抢走了绝大部分注意力。

短期看,房地产依然以坏消息为主;

但是经过几年的调整,当年担心的最坏结果没有发生,算是一个好消息。

而且,房地产作为经济的主引擎,在退居二线之后,新的“接班人”可能正在路上。

01

8月8日,北京放开外地人在五环外购房套数限制,当月北京二手房网签环比涨4.28%;

随后,上海外环限购调减后的首个周末,两日合计成交超2000套;

深圳上周五新政落地,贝壳合作门店周末的二手房签约量,较8月同期增长33%。

但是,这些松绑手段对市场的托举作用并不显著;

除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热度比去年同期更低,这一波热度很难持续。

8月,所有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同环比增速全部下降,以价换量的局面尚未扭转。

而且,8月全国二手房挂牌量飙到历史峰值。

这是因为,部分买家对“挤牙膏”式的政策已经免疫,大多存在“等等更便宜”的心态;

加上结婚率不断走低,刚需购房者逐年减少。

另外,投资客基本退场,外地人到京沪深买房,过去多为炒房,如今炒房收益预期几乎归零。

如今,外地人到北京这种大城市买房,若剔除炒房需求,买房的就只剩工作生活在北京本地的人;

除了有北京户口的,因为有居住需求会买房;

剩下的人虽然在北京工作,但由于落户无望,子女难以在北京参加高考,即使有购房资格,也缺乏购房动力。

如果单纯为了住,那么租房可能来得更加划算一些。

而且北京、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目前仍在“赶人”,全面放开户籍的可能性很小。

除了一线城市,别的城市也没见有效动作。

02

眼下唯一能快速托市的,是国家下场收储。

像收猪肉一样,把房子先囤起来,待时机成熟再逐步释放。

但房子收储问题很多,落地困难:该收谁的房子?按什么价收?

如果收完租不出去,或者卖不掉,资金占用成本极高。

所以至今收储进度滞后。

从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情况来看,今年前7个月计划用4942亿元收储土地,但实际仅683亿元专项债明确用于收储。

还有,此前国家力推“好房子”,希望用改善需求撬动市场。

然而,在总量过剩的背景下,鼓励换房只会进一步推高老旧二手房的挂牌量;

想换“好房子”的人多了,被嫌弃的旧房无人接盘。

在北京,很多三环附近的小区,房价已经进入2万时代。

这些都是一些“老破小”,说明市场正在抛弃这类低品质的房子。

政策最多只能针对一部分高端市场,通过增加高端供给来刺激需求。

但高端市场的需求本身是有限的,它无法改变整个市场的基本面。

我们面对的仍然是一个以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为主的市场。

03

但对于想置换的人来说,今年可能会面对一个极其糟糕的“金九银十”,热度远不及往年。

因为今年北上深的房地产支持政策已经出台,被刺激出来的需求可能已提前释放。

今年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除了“城市更新”外,对房地产几乎只字未提。

以前总说“工具箱里工具还多着呢”,大家放心。

但现在来看,至少在房地产这件事上,工具箱里似乎已经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工具了。

一线城市就剩“全面放开限购”这一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全面放开,恐怕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所以,这种情绪上的下跌,什么时候才会到头呢?

我觉得,可能等一直处在“历史高位”的挂牌量真正降下来,才算到了一个阶段性的终点。

也就是说,卖房子的力量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更多人觉得“这个价格我不愿意卖了”,买卖双方达到某种博弈平衡,市场才能稳定下来。

04

但是好在,除了房地产之外,新兴产业的热度在不断提高,颇有接棒房地产成为经济主引擎的势头。

这一点从A股的结构变化上就能明显看出来。

截至上周五,A股有14家公司破万亿,其中包含3家科技公司;

要知道,在2007年和2015年两次牛市中,所有破万亿的上市公司,清一色的中石油+四大行,一家科技公司都没有。

截至8月22日,A股电子行业总市值达到11.38万亿元,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银行业。

房地产和新兴产业,目前属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十年来,房地产、石油石化、基础化工等传统行业,市值规模与行业排名均出现显著下滑。

例如,房地产行业2016年末总市值为2.57万亿元,而近期已缩水至不足1.2万亿,市值“腰斩”;

行业排名也从2016年年末的第7名,下滑到当前第16名。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看,目前的状态有点像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但从新兴产业的角度看,又完全不像。

由于新兴行业的崛起,中国大概率不会经历日本那种“失去的三十年”。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并没有像日本那样,经历全面的泡沫破裂和产业空心化。

日本在1985年到1990年间,房地产、股市等严重泡沫化。

而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其实是日本制造业逐步向外转移的十年。

大量资本流出日本,进入亚洲四小龙,日本逐步变成研发中心。

而我们从2023年开始,国家走上了一条“先把问题挖出来”的路径。

这个过程当然很痛苦,看起来哪儿都是问题。

开发商暴雷、烂尾楼引发业主闹事,那是银行、开发商、购房者三方风险叠加的顶峰,是最危险的时候。

但把金融风险、地产债、地方债这些“雷”逐步排掉之后,虽然房地产仍有困难,但最大的风险阶段其实已经过去了。

我们之前说的“灰犀牛”——房地产风险,现在已经消解得差不多了。

所以整体来看,中国其实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软着陆”。

随着新兴产业的能量不断释放,房地产虽然没有全面复苏,但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而且,大概率不会重蹈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覆辙。

一升一降之间,其实已经是非常好的安排。

0 阅读:290

猜你喜欢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