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决定对中国下黑手,时间定在本月。 2025年初,美国政坛又一次传来风声。美媒披露称,特朗普政府正计划出台新规,限制甚至可能直接禁止进口中国无人机以及中、重型车辆。这项政策据称“最快将在本月发布”。 2017年,美国政府和军方首次对中国无人机实施限制,理由是所谓“国家安全风险”。可即便如此,美国地方执法部门和救援机构依旧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设备——尤其是大疆无人机。 火灾救援时,它们能快速建立航拍画面;农业耕种中,它们能精准喷洒农药;建筑行业里,它们能完成人工难以触及的测绘任务。 即便官方限制层出不穷,市场依然选择了性价比与性能俱佳的中国产品。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无人机占据全球商用市场的70%至80%,而在美国市场上,超过一半的商用无人机来自中国。 其中,大疆一家就占据了高达90%的市场份额。 专家早就警告过,如果彻底禁用中国无人机,美国市场不仅会出现巨大的供应缺口,还可能迫使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采购,最终推高使用成本。 类似的情景也出现在车辆领域。中国制造的卡车与新能源汽车凭借可靠性和技术优势,在中东、非洲和拉美赢得广泛认可。 美国却以模糊的“国家安全”为由,企图在软件和硬件层面设置壁垒。 问题在于,美国本土的新能源和重型车辆产业链至今尚未形成竞争力。特朗普政府试图以保护主义托举产业回流,却不得不面对制造成本过高、供应链不完善的现实。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孤立。今年以来,美国已经多次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并取消了小额豁免政策,试图遏制中国出口。表面看起来强硬,实则效果有限。 真正承担代价的,往往是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农业、海事、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对无人机的需求持续增长,而美国短期内却无法填补中国企业留下的空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的未雨绸缪。 早在数年前,大疆等公司就加快了“去美国化”进程,推出不依赖美国技术定位的无人机系统,并针对不同市场推出定制化安全版本。 与此同时,中国在芯片、飞控、传感器等关键环节的国产化替代正在快速推进,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目标逐步实现。 面对美国的频繁施压,中国通过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确保在国际贸易博弈中不至于被动挨打。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正在加快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与拉美市场,从而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种多元化战略不仅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全球市场对中国技术与产品的独立认可度。 放眼全球供应链,美国试图以壁垒与封锁“重建秩序”,却面临产业回流难、成本高企的两难局面。反观中国,则在加速国际化布局的同时,通过技术积累与产业升级继续扩大影响力。 特朗普政府的新规并非第一次打压,但与以往一样,短期震荡之下,真正的挑战可能仍旧落在美国自身:一旦长期逆全球化行事,它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规则中的主导地位恐怕会逐步流失。
特朗普为何反复对华让步,日媒:美国远赶不上中国,不足中国一半。日本亚洲时报在9月
【1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