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特务去小学抓地下党杨文海,谁知刚到校门口,恰巧就碰上了杨文海。特务赶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9-10 20:39:35

1938年,特务去小学抓地下党杨文海,谁知刚到校门口,恰巧就碰上了杨文海。特务赶紧拦住了他,杨文海以为自己完了,不料特务并没有对他下手,而是问,你认识侯振斋吗? 1938年的宁夏银川,看着离抗战主战场挺远,但那股子紧张劲儿一点不少。当时的宁夏在军阀马鸿逵手里攥着,他对日本人是半推半就,可对共产党,那是下了死手地防。就在这么个地方,想干点革命工作,那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杨文海,是当时宁夏省立实验小学的一个进步教师。这人什么来头呢?搁现在的话说,就是个有理想、有热情的“文艺青年”。他看不惯日本人欺负咱们,也看不惯马鸿逵那套假抗日、真割据的做派,总琢磨着得为国家干点啥。 机会说来就来。1937年,江苏那边来了个“新安旅行团”,一群半大孩子,一路演戏、唱歌,宣传抗日。这事儿一下子点燃了杨文海心里的那团火。他想,孩子们都能做的事,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凭啥不行? 说干就干,杨文海联合了学校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师,比如薛云亭,在高立天这些开明校长的支持下,偷偷摸摸地成立了一个叫“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的组织,后来为了活动方便,才改名叫“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简称“少战团”。 别小看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娃娃兵。他们有自己的团歌,有“火线就是战场,战地就是课堂”的口号,热情高得很。在杨文海和后来成为宁夏工委书记的李仰南的指导下,这帮孩子走上银川街头,画漫画、演街头剧、唱抗日歌,把抗日救亡的道理讲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来,台底下好多老百姓都跟着掉眼泪。 这动静一闹大,马鸿逵的特务就盯上他们了。在特务眼里,这群孩子背后肯定有共产党在撑腰,那个领头的杨文海,自然成了头号目标。 这天,杨文海刚上完课,准备出校门去一个秘密联络点。他心里盘算着事儿,步子迈得有点急。 谁知道,刚走到校门口,迎面就撞上两个穿便服的汉子。这俩人眼神不对,直勾勾地盯着他,其中一个更是直接伸手把他拦了下来。杨文海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这是遇上特务了。 他强作镇定,脸上挤出个笑容:“两位找谁?” 那特务上下打量着他,眼神像刀子一样,想从他脸上刮出点什么来。杨文海感觉自己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手心里全是冷汗。他以为对方下一秒就要掏出手铐,或者直接把他摁倒在地。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那特务并没有动手,反而冷不丁地问了一句:“你认识侯振斋吗?” 这句话一出来,杨文海整个人都愣住了。侯振斋?这是谁?他飞快地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组织里所有同志的名字和化名,根本没这号人。他心里的弦立马又绷紧了:这是特务在使诈,想套他的话! 杨文海是什么人?他是在刀尖上跳舞的地下党员。他立马装出一副茫然又有点不耐烦的样子,皱着眉头说:“侯什么?不认识。我是这儿的老师,你们找人去传达室问啊,别耽误我回家吃饭。”说完,他侧身就想走。 那特务看他这反应,似乎也没看出什么破绽,反倒有点犹豫了。其实,这特务也是接了命令来抓人,但他手里只有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实验小学教师杨文海”这个名字,压根就没见过真人。他在校门口堵人,就是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诈出一个线索来。他问的那个“侯振斋”,其实是他们怀疑的另一个地下组织的成员,想看看能不能从杨文海这儿“一石二鸟”。 眼看杨文海要走,另一个特务有点急了,又拦住他说:“你别走,跟我们去个地方,聊几句就回来。” 这下杨文海明白了,对方是铁了心要带走他。硬闯肯定不行,只能智取。他忽然“哎呦”一声,捂着肚子蹲了下去,满脸痛苦地说:“不行不行,我这老胃病又犯了,得赶紧回家吃药。”他演得太像,额头上冷汗都下来了,脸色也变得煞白。 特务们最怕的就是把事情闹大,在学校门口动粗,影响不好。看他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学校里下课的铃声响了,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冲了出来,一下子就把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杨老师!杨老师你怎么了?”几个“少战团”的孩子眼尖,看见杨文海蹲在地上,立马围了上来。 特务一看这阵势,头都大了。孩子一多,嘴就杂,万一闹起来,他们想悄无声息地抓人就彻底泡汤了。领头的特务恶狠狠地瞪了杨文海一眼,骂了句:“算你运气好!”然后带着人,悻悻地溜走了。 杨文海在孩子们的搀扶下站起来,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湿透了。他知道,自己刚刚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这次能脱险,一半靠演技,一半靠运气,但更重要的是,他顶住了压力,没有自乱阵脚。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杨文海和宁夏工委都意识到,敌人的网已经越收越紧。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组织上决定,让杨文海、薛云亭这些已经暴露的骨干成员立刻撤离,前往延安。1938年10月,杨文海告别了他亲手创建的“少战团”,踏上了新的征程。

0 阅读:1438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