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突然下令将西湖边的名人墓冢集体迁移。有关部1954年,毛主席突然下令将西湖边的名人墓冢集体迁移。有关部门接到指令,正准备开展迁墓计划。然而,毛主席却提出不要动岳飞墓,还让人为岳飞墓献花圈,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岳飞出生在1103年的河南汤阴,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练武,拜周侗为师,箭术和枪法练得炉火纯青。20岁投军,先在河北打辽兵,后来转战中原,立下不少功劳。1126年金兵南下,他带队收复建康,升官当统制。次年建岳家军,军纪特别严,士兵冻死都不拆民房,饿死也不抢东西,百姓一看就支持。 1134年郾城打仗,他领500骑兵冲10万金军,杀得敌人四散逃窜,金兀术都得撤。朱仙镇那场大胜,金兵一听岳家军就腿软,说撼山容易撼岳家军难。他还懂兵法,讲阵势布好再打,关键在灵活运用。上书皇帝要直捣黄龙,收复失地。教儿子也严,穿粗布衣,不喝酒不吃肉,犯错就按军法办。1141年秦桧他们陷害,他被叫回临安,次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死时才39岁。南宋孝宗平反,封鄂王,把遗骸葬到杭州栖霞岭,建墓纪念。 这些事迹让岳飞成了民族英雄,影响深远。毛主席早年就喜欢读岳飞传记,那时候学校禁书,他还偷偷传阅。岳飞的战略思想启发毛主席写论持久战,强调灵活性。岳家军纪律好,也影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毛主席用岳飞故事教育战士,编成歌舞和京剧,讲爱国意义。甚至在抗日军政大学,战士问文化低能不能打胜仗,毛主席就拿岳飞举例,说他也没上名校,不照样胜仗连连。岳飞教子节俭,毛主席家训也类似,推荐儿子读精忠岳传。 1953年底,毛主席到杭州起草宪法,住刘庄。工作累了就散步看西湖风景,但看到湖边坟冢太多,觉得影响景色。那些墓不光有功臣,还有些达官显贵,没啥贡献,就占着地添阴气。游客来不赏湖光山色,只顾看坟,喧宾夺主。西湖该是人民的财富,给大家带来美感,不是少数人特权。 1954年清明前,宪法初稿差不多了,毛主席问王芳,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王芳说岳飞。毛主席又问西湖边有多少墓,王芳说不清楚,但很多,像武松、苏小小、秋瑾、于谦的都在那儿。毛主席说墓太多,迁到郊区过集体生活吧,除有代表性的留下。王芳问岳飞墓迁不迁,毛主席说不能动,那是西湖历史一部分。还一起背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些词。 迁墓计划启动,王芳上报,工人开始干活。清明时,毛主席让王芳买花圈献岳飞墓,不署名,钱从稿费扣。这事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自祭奠历史英雄。为什么单留岳飞墓?新中国刚建,需要凝聚力,岳飞爱国精神能激励大家。墓留着,游人瞻仰,就自然学到精忠报国。岳飞精神已和西湖杭州融在一起,迁走历史就不完整,不利教育后代。 毛主席欣赏岳飞多方面。首先是战略家,早年读说岳全传,学到运用之妙。论持久战里就用这思想,外线速决转形势。岳家军纪律严明,毛主席从中得经验,定下规矩。其次是爱国者,毛主席让文工团编岳飞故事,讲给战士听。革命时战士文化低,毛主席用岳飞鼓劲,说他也没正规教育,不照样当将军。岳飞率军打胜仗,发挥爱国热情到极致。最后是教育家,岳母刺字影响他一生,他教孩子不铺张,穿粗衣少吃肉,犯错不手软。毛主席给儿子书单,精忠岳传排首位,家训重勤俭谦虚,和岳家类似。 毛主席缅怀岳飞不止于此。1952年去河南,到岳飞故居,嘱咐保护遗址。听后代没一个当汉奸,他激动说延续了精忠。晚年做白内障手术前,让张玉凤录满江红,手术时听,精神上支撑。 迁墓后,西湖边坟少多了,岳飞墓还立在那儿。1952年毛主席访汤阴故居,强调修缮。岳飞墓经修葺,今成岳王庙,占地21亩,建筑近3000平方米。有墓园、忠烈祠、纪念馆。墓道石俑对立,碑廊125块刻诗文祭词。秦桧他们铁像跪着,照壁写尽忠报国。游客来凭吊,学精神。
毛主席昔日的专职司机梁国栋,建国后调到地方工作,是什么级别?1956年初冬的广
【4评论】【2点赞】
香山仔
岳飞其实代表了中华的民族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