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8岁厦门高中生放弃保送清华,坚持要考美国耶鲁!4个月后,耶鲁大学送来的30万现金和录取通知书......
世人总循着预设的成功轨迹亦步亦趋,偏有勇者拂去那页陈旧的脚本,以己为笔,在人生的扉页上落下截然不同的开篇。而我们今日要畅谈的,正是一位名叫李柘远的个体。
他走过的人生轨迹,恰是对 “勇气” 与 “选择” 二字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解。
把时钟的指针往回拨,停在 2008 年的刻度上。彼时在厦门,有位刚满 18 岁的少年,正将一张通往清华大学的资格凭证,稳稳攥在掌心。
在旁人眼中,这无疑是他人生里最耀眼的高光时刻,可他却抛出了一个让整所校园瞬间沸腾的决定 —— 选择放弃。那片横跨大洋的土地上,耶鲁大学正静静矗立,成为了他心之所向的远方。
放在当年那个时候,这样的决定一出口,听着就跟异想天开的梦境没什么两样。但结局是,他不仅真的收到了耶鲁的录取信,还附带着一笔数目不小的资助金,足足有三十万。
这绝非仅属于他一个人的荣光与胜利,更像是在向每一个人传递这样的信念:能够抵达成功彼岸的道路,从来都不止一条。
谁又能料到,这个日后被众人称作 “别人家孩子” 的学霸,曾经也是个让母亲满心牵挂、颇为头疼的少年。
他的童年里从未有过阖家围坐的完整图景,在他尚且懵懂的年纪,父母便已踏上了各自的人生轨迹,再无交集。青春期的他,对课本提不起半点兴趣,逃课、成绩垫底是家常便饭。
忙于生计的母亲实在没辙,只好把他送到了乡下的外祖父家。这位当了一辈子老师的退休老人,没有劈头盖脸地讲大道理,而是带着外孙下地干活。田埂上的汗水,让他真切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辛苦。
外祖父只是问他,是田里的劳作累,还是书桌前的学习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点醒了迷茫的少年。
他开始疯狂地扑向学习,从队伍的末尾一路追赶,成了那个最耀眼的人。而外祖父书房里的名人传记和那句“知识没国界,但我们是中国人”的叮嘱,早早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所以,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清华保送名额时,内心的那颗种子开始发芽。他放弃了这条人人艳羡的康庄大道,一头扎进了更具挑战的未知里。
班主任当众说他“不自量力”,同学们也觉得他“狂妄自大”,各种议论像潮水般涌来。
他只是想去看看“别人”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想让学到的东西真正派上用场。一个外国媒体记者带着偏见的提问,更是彻底点燃了他。当被问及福建的学生是不是没那个脑子考上耶鲁时,他暗下决心:“我不信,我要试试看。”这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成了一种使命。
那段备考的日子,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旁人要耗上一整年有余的时间筹备 SAT 与托福考试,他却打算仅用三四个月的功夫就攻克下来。每天只睡四个钟头,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和海量的单词、复杂的难题死磕。
他还真不是死读书。他琢磨出一套让背单词像打游戏通关一样上瘾的方法,叫“六步鸡血背单词法”,靠着这个,十天就啃下了四千多个核心词汇。
他还搞出了“故事想象记忆法”和“五分钟精读法”,把高中三年的知识点高效地串联起来。他坚信,方法对了,学一小时比傻学一天强得多。
最后,他用托福116分和漂亮的SAT成绩,敲开了耶鲁大学三百多年来第一次向福建学子敞开的大门。之后的他,像是开了挂一样,在耶鲁和哈佛一路深造,22岁就进了高盛,拿着百万年薪,25岁考入哈佛商学院,后来还登上了福布斯精英榜。
哈佛毕业时,一位极力欣赏他的教授,甚至开出了千万美元年薪,并承诺帮他搞定绿卡,只为留住这个“百年难遇的人才”。
面对这样的诱惑,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外面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家国情怀从不该是停留在唇齿间的虚浮言辞,它更像一份需要我们以脚下步履去丈量、用具体行动去诠释的坚定选择,每一次践行都在为这份情感注入真实的重量。
他想把这些年在海外顶尖学府和职场摸索出的高效学习方法,原封不动地带回来,分享给国内的学生。
回国后,他一头扎进了教育创业。他把十多年的心血写成了一本叫《学习高手》的书,里面拆解了上百个实用的学习技巧。
这本书后来还得到了央视和主持人康辉的力荐。他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一个成绩吊车尾的表妹,在半年内脱胎换骨,不仅考上了211大学,最后还拿到了保研资格。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他更加坚信,好的方法真的能让普通孩子实现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