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沙皇”坎贝尔:单打独斗赢不了中国,美国历史上首次碰到这种情况面对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客和学者意识到,他们这一次所直面的竞争对手,远比以前要强大的多。 在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单凭一国之力能否维持优势?坎贝尔作为资深外交官的表态,揭示出美国战略调整的紧迫性,这是否预示着全球格局的重大转变? 中美两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较量从上世纪末逐步加剧。 中国通过持续投资和改革,推动制造业产能大幅扩张,到2020年代中期,已生产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和汽车,同时在电动车电池和太阳能板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决策层观察到这种变化,讨论中国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美国近三成的事实。 政客们指出中国海军舰艇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而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上,中国测试次数也领先。 学者们强调中国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发展让美国意识到,对手不再是过去那些在规模上落后的国家,而是拥有全面优势的竞争者。 从2010年代初,中美贸易摩擦显现端倪,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铁网络覆盖全国,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同时在5G通信设备生产上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 美国官员观察中国南海岛礁上的设施逐步建成,这些设施让中国海军巡逻范围扩展到马六甲海峡。 到2020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超过千亿美元,企业推出自主芯片,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美国智库显示中国出口总额连续多年领先全球,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工厂输出数万台车辆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 美国辩论指出中国军费开支虽低于美国,但舰艇建造速度更快,海军拥有超过350艘战舰,而美国仅有290艘。 中国科研机构在量子计算上成功演示纠缠粒子传输,领先国际标准。这些进展让美国战略家认识到中国在制造业和创新上的优势,已形成全面挑战。 坎贝尔作为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被称为印太事务协调员,曾在克林顿、奥巴马和拜登政府中负责亚洲政策制定。 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他指出美国如果只靠自身力量,已难以与中国抗衡,因为中国在经济体量、工业输出、科技进步和军事装备上都展现出更大规模。 他强调,美国现代史上头一次遇见这样一个对手,中国在这些核心方面全面超越。 美国过去对抗德国、日本和苏联时,总能通过本土产能压制对手,但现在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一半,钢厂日产万吨钢材供应全球市场。 他提出,必须拉拢欧洲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形成联合阵线,在贸易谈判中集体施压,在技术标准制定中共同投票,在军事演习中协调舰队行动,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足够规模的优势。 坎贝尔的观点基于多年经验,他推动亚太再平衡策略。现在,他推动与菲律宾的基地协议,美国士兵在军营中卸载装备,搭建雷达站监测南海航道。 美国需与日本自卫队协调,在港口停靠航母,飞机起飞执行巡逻任务。他还指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进展,火箭发射卫星,建立导航系统覆盖全球。 美国应与欧洲航天局合作,在控制中心监控卫星信号,构建替代网络。他的表述引发政策圈讨论,日本首相阅读报告后同意,派遣外交官到华盛顿磋商。 坎贝尔在文章中强调,中国在稀土矿产控制上占全球九成,矿山运载矿石,加工厂分离元素供应电子产业,这让美国供应链脆弱。 他提出,与印度合作开发新矿源,在谈判桌上签署协议探索资源。 特朗普上台后推行关税措施,对盟友产品征收高额税费,导致印度同意与中国作为伙伴合作,而非对手。 美国国内财政赤字屡创新高,制造业岗位流失到海外,社会分层加深,这些问题让政府尝试多种方案却无明显改善。 特朗普曾考虑与俄罗斯接近以平衡中国影响,但在会谈中,俄方拒绝合作提案,这迫使美国转向从盟友获取资源,以维持经济运转。 坎贝尔的观点引发讨论,但美国仍面临内部挑战,竞争格局持续演变,坎贝尔继续推动盟友协调工作。欧洲国家转向与中国贸易,汽车厂从港口进口电池。 美国内部财政压力增大,预算赤字突破30万亿美元,制造业转移导致工厂关闭。盟友资源成为重点,矿业公司与中国签约,挖掘铁矿石运往港口。坎贝尔在会议中分发文件,官员规划联合行动,竞争态势逐步调整。
美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1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