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九龙坡机场,陈诚,张治中与毛主席在一起,合影留念,永恒的回忆! 1945年秋天的重庆,天气不怎么好,雾霾笼罩着这座城市。 飞机准备起飞,螺旋桨转得呼呼作响,像是要把周围的空气也吸进肚子里。 照片里,毛泽东、张治中、陈诚站在一起。陈诚看上去很端正,像是被安排好了站位,张治中则有点弯腰,眼神里带着点不自在。而毛泽东站得挺直,嘴角挂着那种淡淡的笑,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平常。 可是,我说一句,你得记住,这个“平常”的背后,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重庆谈判,算是国共之间最后一次较真儿的机会,谁都知道,桌子上的谈判不能改变什么。真正能决定局面的是那些没有在桌子上说的事。 就像那张照片一样,看着和气,背后却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盘算。 张治中站在毛泽东旁边,这个人一直都是夹在中间的角色。 蒋介石派他来接毛,可他心里其实知道,这不是什么简单的任务。 你要是仔细想想,张治中和毛泽东那时候的关系,也不算特别亲近。 蒋介石在张治中身上寄托了很多希望,可张治中心里又清楚,自己不过是两边的一个“信使”。 他不像蒋那样全心全意支持国民党,也不像毛那样全然认同共产党。夹在中间,根本没得选择。 重庆的谈判搞了好几周,每天都是谈、再谈、再谈,结果几乎没什么实质性进展。 表面上大家都同意继续谈下去,像是有什么协议在朝着好方向走,但毛泽东自己心里清楚,哪儿能这么简单。蒋一边打着谈判的旗号,一边又在暗中操控军队,张治中那时候也在心里琢磨着,能不能在这夹缝中找点空间。 可不管他怎么想,也没办法改变大局。和平的愿望从来都没有那么坚固。 我记得毛泽东那时就像个有点“自得其乐”的人,表面上冷静,实际上他已经做出了准备。 周恩来是急的,不停地劝毛早点离开重庆。大家都怕什么意外发生,局势那时候已经很复杂。 毛坐在那里,面无表情,什么都不说。 反正说多了,也没用。周恩来只能不停地劝,话说得越来越重。你能想象他那时候的心情吗?真是愁得连白头发都长出来了。张治中跟在毛泽东旁边,他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说。其实,这个时候,张治中的心里也许有点凉意,他知道,自己有责任送走毛,可自己能做到什么呢?真正能改变局面的,早就不再是这些表面上的谈判。 毛泽东也许并不完全信任张治中,但他也知道,张治中是唯一一个能帮助自己离开重庆的人。 飞机起飞时,张治中看着毛坐上机舱,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飞机上没有太多话,两个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里各自有自己的打算。 张治中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文件,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夹缝中不断游走,而自己拼命想要维持的“和平”可能永远也不会实现。 然后,我们得提到这场戏剧性的发展。你也许知道,张治中一共去延安三次。 第一次,蒋派他去接毛泽东。去的时候,他没想那么多,也没什么心事。延安的接待简单,大家对他都很热情,他有些不知所措。 可第二次去延安时,他已经有些不一样了。 毛泽东回延安之后,张治中站在那里,看着毛走到飞机上,他知道,自己做的并不是普通的“护送”,而是让一个历史的脚步在这个时刻,继续向前走。 第三次,他去了延安,已经是1946年了,战火已经渐渐燃起。 他再去延安,心情更复杂了。 那时他站在毛泽东旁边,笑着说:“我三次到延安,将来写历史得写上我。”毛泽东随口回了一句:“说不定你将来会第四次到延安呢!”这话是笑话,笑话中却有一丝悲凉。 张治中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呢?他不想再参与其中的政治斗争,但他确实被卷了进去。 大家在谈判桌上写文件,签协议,谈来谈去,纸上的条款一条条被提出,可每一个条款的背后,都被现实撕得粉碎。 张治中还是在夹缝中徘徊,他的理想在战争的洪流面前早已经支离破碎。 你以为张治中做了什么壮丽的选择?其实不然,他只是在两个选择中做了最少的选择。 最终,1949年,国共谈判彻底破裂,蒋介石让张治中回南京。 张治中没立刻走,迟疑了很久。你能想象他的心情吗?站在两边,他知道自己站不稳了。 蒋介石的电报终于让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再被信任。蒋下令开除张治中,而毛泽东又在背后安排他留下来。 他留在了北京,成了新中国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每次毛泽东公开介绍他,都会轻松地说:“这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这句话背后,谁都知道有多少复杂的情绪。有的人觉得张治中幸运,毕竟他留了下来;有的人觉得他始终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其实他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却注定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符号——夹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最终被时代淘汰。 当我回想那张照片,毛泽东站得笔挺,陈诚有些拘谨,张治中看上去就像是被夹在两者中间的那个人。
1945年,重庆九龙坡机场,陈诚,张治中与毛主席在一起,合影留念,永恒的回忆!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0 13:39: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