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征收100%关税,以向普京施压。特朗普致电美欧闭门会议

鉴清评趣 2025-09-10 11:39:53

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征收100%关税,以向普京施压。特朗普致电美欧闭门会议,呼吁开展联合经济攻势。美国官员表示,华盛顿已经准备好效仿欧盟的任何关税。 7月14日,特朗普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突然调转枪口,公开宣称若50天内俄乌未达成停战协议,将对所有与俄罗斯保持贸易的国家征收100%关税。 这一“二级关税”的矛头直指中印——两国是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2024年俄罗斯对华出口额突破1200亿美元,对印出口亦达数百亿美元。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宣布该计划时,特意撕毁原本准备好的讲稿,转而怒斥与普京的通话“毫无意义”,并指责俄罗斯在战争中“占尽便宜”。 然而,这场关税威胁从诞生之初便充满荒诞色彩。俄罗斯早已被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中俄贸易中95%的交易通过人民币和卢布直接结算,且运输路线避开海运,美国财政部根本无法追踪真实贸易数据。 印度则更显强硬,商工部官员在计划曝光后直言:“若美国加税,印度将对美国软件服务征收数字关税。”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反制,让华盛顿的算盘瞬间落空。 欧盟的处境更为尴尬。尽管特朗普在9月9日的电话会议中承诺“美国将镜像跟进欧盟的任何关税措施”,但欧洲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仍如鲠在喉。匈牙利78%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捷克核电站的燃料棒依赖俄方供应,就连此前积极制裁俄罗斯的德国,也在2024年悄悄重启了北溪管道的备用线路。 更讽刺的是,当特朗普要求欧洲承担全部对乌军购开支时,柏林反手将援乌预算削减28%,法国外交部甚至拒绝接听白宫电话——欧盟的沉默,已是对美国提议的无声否决。 美国的算计还暴露出更深层的战略短视。一方面,美国自身对俄罗斯战略资源依赖严重:美军40%的浓缩铀来自俄罗斯,田纳西州核电站的燃料棒合同签至2028年;另一方面,全球能源市场早已形成“去美元化”的隐秘网络。 中印企业通过“马来西亚混合油”标签、地下管道运输等方式规避制裁,甚至加州港口堆放的俄罗斯钛矿货柜,最终目的地竟是特朗普的海湖庄园翻新工程。当美国海关官员被问及如何监管这些灰色贸易时,只能尴尬地钻进防弹轿车逃离现场。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对国际秩序的彻底误判。从2025年7月宣布对欧盟、墨西哥加征30%关税,到8月要求欧洲承担全部对乌军费,再到如今试图组建“反俄关税联盟”,华盛顿的每一次挥舞关税大棒,都在加速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 中国江西稀土集团暂停对美出口战略物资、印度IT外包企业重新评估“汇率风险”、欧洲企业加速转向人民币结算……这些连锁反应,正将美国推向自己构建的“霸权孤岛”。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提出关税计划时,曾将中国描述为“唯一能解决俄乌冲突的国家”,并暗示愿在贸易问题上让步以换取中方斡旋。 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暴露出美国政策的根本困境:既想通过经济施压维护霸权,又无法承受施压带来的反噬。当全球市场用脚投票、当盟友用预算削减表达不满、当对手用数字关税针锋相对,华盛顿的“关税核弹”,最终炸响的或许只是自己的回音壁。 这场闹剧将如何收场?欧盟是否会为美国战略买单?中印的反制措施会否引发更大规模贸易战?读者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判断。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