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后期的东南互保: 标志着清廷对地方控制力的瓦解,督抚通过外交自主权,架空清廷权威,开创了地方变相独立的先例。东南地区是洋务运动核心区域,督抚与买办阶层,为保护工商业利益,选择与列强妥协。务实派督抚主张以夷制夷,反对盲目排外,体现了晚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慈溪和光绪被迫往西逃跑到西安,直到1912年的满清灭亡,实际上满清在最后的12年里,已经是奄奄一息,只剩下躯壳,灵魂已经没了。 其实东南互保以后,已经标志着清廷中央与地方的半决裂,尤其是慈禧和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再也不提东南互保。因为要知道不提东南互保的话,大家还能凑合过日子。如果一提要追究东南互保的责任的话,那么清廷的位置就不稳了。毕竟东南数省是清廷最核心的区域,经济和文化重地,所以就当这一切没发生好了。 但实际上,东南互保对满清的打击很大,标志着满清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大不如从前。所以等到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东南地区的省份,纷纷宣布独立,之后加入中华民国,清廷一看镇压不了,也就只能宣布退位,东南互保其实就是起了一个预演的作用。 1900年到1912年的满清末期,就已经是在垂死挣扎,试图夺回地方控制权,但处处受到掣肘,换谁来都不行。等慈禧和光绪1908年走了以后,整个清廷就扛不住了。一系列事件爆发后,清廷宣告退位,我们的中华民国时代,终于到来。 其实清廷退位是很明智的,如果不选择退位的话,到时候整个清廷,都会被北伐军给一并带走。而且清廷想退守关外,结果关外也不让清廷退回去,走投无路,不退位就只能面临清算的下场。 所以东南互保的意义很大,只是在12年以后,才显出真威力。
庚子事变后,洋人要求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名单递给慈禧时,慈禧圈下一个名字
【147评论】【2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