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李嘉诚想从马未都那里买一副象棋,马未都报价4万,李嘉诚说:“太贵了!

历史趣闻社 2025-09-10 11:10:18

1997年,李嘉诚想从马未都那里买一副象棋,马未都报价4万,李嘉诚说:“太贵了!”马未都想了想:“我给你打个6折,2.4万,怎么样?” 李嘉诚这人,从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28年出生在广东潮州,那时候家里穷,父亲是小学校长,但抗日战争一打,家底全没了。1940年,一家子逃到香港,他才12岁,很快就没了爸,得自己挣饭吃。先在茶馆打杂,端茶倒水学着点人情世故,后来跳到钟表店当学徒,修修表认识时间的重要性。再转五金厂和塑料公司,干活卖力,慢慢攒经验。1950年,他借了5万港币,办起长江塑胶厂,从做塑料花起步。那年代,塑料花卖得火,欧洲市场大开,他抓准机会,生意越做越大。到60年代,转行房地产,成立长江实业,港口、能源全涉猎,帝国就这么建起来了。财富堆积如山,但他花钱从来抠门,戴的手表就200块那种,生活低调得像普通人。 马未都比李嘉诚小27岁,1955年在北京出生,长在胡同里,年轻时爱写东西,当编辑、记者,搞过影视剧本,跟王朔他们一块玩海马创作室。80年代,他迷上古董,从家具入手,慢慢钻研陶瓷、玉器,自学成才,眼睛毒得很。1996年,他在北京开了观复博物馆,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专放明清家具和工艺品,还办讲座、写书,推传统文化。手头藏品不少,每件都有来头,他不光收藏,还研究背后的历史文化,成了圈里响当当的人物。两人背景天差地别,一个商界摸爬滚打,一个文化圈深耕细作,却因为那副象棋碰头。 那副象棋不是随便货色,棋盘紫檀木做的,棋子一部分玉石,一部分象牙,工艺精细,来源清末宫廷棋手家族。马未都报价4万港币,算得上合理价,毕竟材料稀缺,历史价值在那摆着。李嘉诚一听就觉得高了,他那精明劲儿,从做生意起就养成,买啥都算性价比,不肯多掏一分。马未都见状,主动打六折到2.4万,算给面子了,可李还是不满意,坚持往下压价。两人就这样拉锯,焦点全在价格上,马未都开始讲象棋的传承,从明代工艺影响,到清末使用,再到近代流传,每步都实打实有据。李嘉诚听是听了,但咬定数字得匹配实际,不被故事轻易晃动。 砍价过程拖了会儿,马未都看出硬谈不行,就换思路,提把象棋放慈善拍卖,钱全捐教育和文物保护。这招转了个弯,既避开直接降价,还添了公益意味。李嘉诚一琢磨,觉得靠谱,既拿下东西,还落个好名声,就点头答应了。拍卖在香港办,场子热热闹闹,竞价蹿得快,最后成交远超4万,具体数没公开,但捐出去的钱实打实帮了学校和古迹维护。李嘉诚拿到象棋,放书房当宝贝,马未都借势推博物馆,名气更大了。 拍卖后效应明显,李嘉诚形象加分,从首富有钱到有心,公众认可多。马未都博物馆访客增,收藏圈影响力扩。他继续办讲座,推广古董知识。李嘉诚企业交给儿子,专注慈善,捐款建医院、学校。两人路径不同,李走商业路,马钻文化道,却都注重长远价值。这事发生在1997,香港回归年,象征新旧交融,商业文化联手做公益。 象棋文化价值高,不光玩乐工具,还载历史。清末棋手家族用,传承棋艺精髓。马未都收藏这类,旨在保护遗产。李嘉诚感兴趣,可能因欣赏工艺,也可能投资眼光。砍价环节,体现两人个性,李精算,马机变。拍卖成交高,证明市场认可,捐款实效强,修学校护文物,惠及多人。 后续发展,李嘉诚退休后,基金会运作大笔捐款,医疗教育领域贡献多。马未都扩展博物馆,分馆开张,书籍热卖,电视节目讲收藏,影响年轻一代。两人没再公开交集,但那次交易成佳话,提醒人价值不止钱,还包括文化和社会责任。

0 阅读:480

评论列表

日月合璧

日月合璧

1
2025-09-10 15:56

心中只有钱的人不值得尊重,东子和东来应该是做人的榜样

小学生的爷爷

小学生的爷爷

1
2025-09-10 11:31

接着洗,接着舔,我就要这老蟑螂和它的蟑螂儿子们死

山高人为峰

山高人为峰

1
2025-09-10 13:17

钱无国界,人有国家。为了挣钱抛弃国家,挣这么多钱干嘛?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