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国际奥委会又来找中国了,希望我们申办2036年奥运会,这次中国的回应很干脆:不感兴趣,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中国这么有实力,为什么对奥运会这么冷淡?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被伤过。 回想2001年那个夏天,当听到"北京"两个字从萨马兰奇嘴里说出来时,全国人民都沸腾了,那份激动,那种骄傲,现在想起来还能让人热泪盈眶,当时的中国,太想在世界面前证明自己了,奥运会就是最好的舞台。 可是拿到举办权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头,从2001到2008这七年里,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三天两头来北京"视察",美其名曰指导工作,实际上就是挑毛病。 空气质量不达标,场馆设计不够先进,连老百姓的英语水平都被拿出来说事,每次他们来,整个城市都要紧张起来,生怕哪个细节没做好又被批评。 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中国真的是拼了,首钢这样的大企业说搬就搬,200多家工厂从四环内迁走,多少工人家庭的生活因此改变。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全市的燃煤锅炉几乎全部改造,光是天然气一年就用掉40多亿立方米,奥运期间实行单双号限行,虽然空气好了,但老百姓出行确实麻烦了不少。 37个比赛场馆,12个新建,11个改扩建,每一个都要符合国际奥委会的严苛标准。 鸟巢的钢结构方案改了无数次,工人们白天干活晚上开会,连着几个月回不了家,水立方的设计更是精益求精,生怕有一点瑕疵被外国人指指点点。 最让人心寒的是安保要求,原本预算16亿美元,后来因为各种"建议"增加到20多亿。 170万志愿者全天候待命,整个北京城到处都是安保人员,每一张门票都用上了电子芯片技术,连运动员吃什么、住哪里都有严格规定。 430亿美元砸下去,3100亿人民币用在城市基建上,北京地铁一口气增加了200公里。 这些投入确实让北京脱胎换骨,但那种被人监督、被人审视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每个中国人都憋着一口气,就想把这届奥运会办得完美无缺,让那些质疑的声音闭嘴。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撼了全世界,张艺谋导演的那场视觉盛宴,让多少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 16天的比赛,中国拿下51枚金牌,第一次登上金牌榜首位,场馆运行井然有序,赛事组织无可挑剔,连最挑剔的外国媒体都找不出大毛病。 可是国际奥委会最后给的评价是什么?"还过得去",就这四个字,把十几亿中国人的心都伤透了。 花了这么多钱,费了这么大劲,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办成的盛会,在他们眼里就是"还过得去"?这种冷漠的态度,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看清了奥委会的真面目。 更让人愤怒的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中国乒乓球太强,他们就改小球、换计分制,削弱我们的技术优势,跳水比赛直接让预赛成绩作废,谁临场发挥好谁赢。 举重项目更过分,直接限制中国的参赛名额,到了巴黎奥运会,中国游泳队10天内被抽检200多次,平均每天5到7次,连睡个好觉都难。 政治操作也越来越明显,俄罗斯因为兴奋剂问题全队禁赛,以色列因为加沙冲突遭到联合国通报却照常参赛。 回想1993年那次申奥,北京明明呼声最高,最后却输给了悉尼,后来媒体爆出悉尼给非洲代表送"红包"的事,这哪里是体育竞技,分明就是政治游戏。 经历了这么多,中国人终于看明白了,奥运会不是什么神圣的荣誉,国际奥委会也不是什么公正的组织,他们自己不承担风险,却要分走大头利润。 东京奥运亏了210亿美元,里约亏了141亿,雅典更是因为奥运直接拖垮了经济,只有北京奥运实现了盈利,这还是靠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中国,早就不需要奥运会来证明什么了,杭州亚运会办得有声有色,成都大运会赢得一片赞誉,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不靠奥委会认证,中国照样能把大赛办得漂漂亮亮。 鸟巢一年赚2.5亿,水立方变成水乐园,这些成功的运营反倒成了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当年我们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能行,现在根本不需要了,中国的发展重心早就转向了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医疗改革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比起一届赛事的短期光环,这些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金牌"。 所以当国际奥委会在没人愿意申办的情况下又想起中国时,我们的答案很明确:不需要。 这个"不"字说得底气十足,因为我们早就过了需要别人认可的阶段,2008年的那些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深刻的教训,今天的拒绝不是赌气,而是理性的选择。 真正的大国风范,就是不需要别人的掌声,只需要自己的坚持。
“一盘棋,把人逼到断交”韩国棋院放狠话:再不让卞相壹参赛,就跟梦百合杯说再见
【3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