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究竟立于何处? 我们时常谈论文化自信,却未必能够准确把握其核心,甚至难以找到那份自信的真正根基。事实上,许多人忽略了一种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新中国的革命文化。 不少人习惯于回望传统,试图在古老文明中寻找认同。然而,要么偏离方向,要么沉溺于某些文化糟粕中难以自拔。试问:在满清长辫堆积的旧影之中,真能寻得今天所需的自信吗?于昔日北京“八大胡同”的烟云里,可曾感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匍匐于封建老爷与民国姨太太的旗袍阴影下,又何以挺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并非泛泛的所谓传统,而是深植于新中国诞生与建设历程中的革命文化,是蕴藏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人民美学与奋斗精神。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凝结于一部部铿锵有力、传诵至今的文艺经典——譬如《沂蒙颂》、《映山红》、《东方红》、《我的祖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样激荡人心的红色歌曲,《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传统的现代京剧,以及延安时期蓬勃生长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伟大创作。这些作品不仅鼓舞了一代代人民,更塑造出一种昂扬向上、人民主体的美学气象。 革命的成功,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而革命本身,亦如一座宏大熔炉,淬炼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积淀,优良的得以继承,腐朽的得到批判。它所倡导的,并非对传统的全盘接受,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推动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进一步说,革命文化不仅融汇了中华文明中儒、释、道等思想精华,更包罗民族智慧如四书五经等一切先进文明,将古圣先贤“公天下”“大同社会”的崇高理想,融入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它既是民族性的,也是时代性的;既是斗争性的,也是建设性的。 正因革命文化汇聚了中华文明中最积极、最健康、最先进的部分,它才能成为我们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它向我们昭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沉湎旧梦,而在于能否回应时代之问、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大同社会”的理想至共产主义的愿景,从“为民请命”到“为人民服务”,这条清晰的精神脉络,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流所在,亦是我们走向复兴的最深厚根基。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究竟立于何处? 我们时常谈论文化自信,却未必能够准确把握其
子于先生啥
2025-09-09 09:36: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