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锦高升向盘山来不远回经过一个地名十分突兀的乡镇——喜彬。 喜彬这个地方原名是冯家坨子,传说在明朝末年这里有一个姓冯的人家十分勤劳,后来成了当地大户,在明清时期就被称为冯家坨子也有叫冯家屯的。 这个地方之所以改名为喜彬和一位烈士有关,这个烈士叫于喜彬。 于喜彬,1929年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城子沟屯,幼年家贫,读书六年。1947年参加革命,同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末参加土改工作团,随军到盘山县高升区,任赵家村土改工作组组长。 当时赵家、沙岭一带可谓是土匪猖獗,这里地主时常和土匪勾结,共同对抗土改工作。于喜彬为了贫雇农的翻身解放,不避艰险和困难,只身深入赵家村,访贫问苦。在赵家、冯坨子、平安、陆家等11个自然屯,宣传土改方针,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成立农民会、妇女会、儿童团。发动贫雇农打土豪、斗地主,开展反霸斗争,进行土地改革。 194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于喜彬刚刚在冯坨子开完农民会,带领二百多名贫雇农去陆家店斗争地主。刚出村,突然遭到以李佐廷(绰号东山)为首的地主武装袭击。于喜彬奋勇还击,掩护群众撤离险境。当群众走净,他躲进冯坨子杜恩祥家的西瘪谷囤里。敌人进村后,把崔征山、王瑞帮等农会干部抓到杜恩祥院中进行拷打,问他们把于喜彬藏在哪里,农会干部不说,敌人就对他们进行毒打,并威胁说:“你们不说出于喜彬就打死你们。”于喜彬听得清清楚楚。他想:我若不出去,农会干部会遭迫害。于是,于喜彬从囤子里出来,大喊一声:“不用开枪,我在这里,你们想怎么样?”他威武的挺立在敌人面前,一下子把敌人吓呆了。敌人反应过来后,便将一颗罪恶的子弹射向了于喜彬的胸膛。于喜彬为了掩护人民群众,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地主武装走后,冯坨子的贫雇农围着烈士的遗体悲痛不已,他们把烈士遗体装殓,葬在冯坨子沙岗上,立标为志。1949年春,又将于喜彬烈士遗骨移到高升镇烈士陵园。喜彬人民为了纪念他,将冯坨子屯改为喜彬屯,今喜彬乡也是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 现在的喜彬对于盘锦人来说就是采摘草莓的圣地,而且这里有盘锦最高峰集翠峰,大家也可以来这里爬一下那个海拔18米的山。
从盘锦高升向盘山来不远回经过一个地名十分突兀的乡镇——喜彬。 喜彬这个地方原名是
马腾聊娱乐
2024-11-20 22:04:36
0
阅读:0